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其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之上的。如果把自己看成是一张“社会支持网”的中间节点,那你得与他人相互合作,不断地去链接其他的节点,这张网才能发挥作用。在互联网时代,协作显得更加重要。无论你在校园里,还是在职场上,团队协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提升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何为团队?
一群人(3人以上),能够技能互补,分工协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团队。如西游记里边唐僧师徒四人,就是经典的团队典范。他们四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在取经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唐僧,对取经这个目标有着执着的追求,自身有着极强的自律能力,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还是金钱美女的诱惑,从未放弃目标。以仁慈之心教诲和感化众位徒弟。在团队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
孙悟空,具有超强的业务能力,一路披荆斩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敢想、敢做、敢当,但是是个比较任性、情绪化的人。如果在公司中,一般担任市场营销部经理的角色。
沙僧,典型的执行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诚可靠。跑前跑后,管吃管喝,挑担拿东西。如果在公司中,扮演的是后勤经理的角色。
在一个团队中,有的人是用能力工作,如孙悟空。有的人用资源工作,如唐三藏。有的人用身体工作,如白龙马。还有的人是用生活方式工作,如猪八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和能力,在工作中承担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从唐僧师徒四人这个团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团队,从字面来看,就是一个有口才的人,带领一帮“愿意听话”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西天取经)而奋斗。团队中,一般有三种成员,即自燃型(领导者)、点燃型(协调者和参与者)、阻燃型(沉默者)。自燃型员工不需要我们管理,他们自己能够“自燃”,自己设定可行的目标,并且能够依照计划去实现目标,如唐三藏。点燃型员工需要你拿一把火柴点燃他,不断鞭策,它才会有动力去执行任务,如孙悟空。阻燃型员工则经常会拖后腿,考虑自己的利益胜于集体利益,如猪八戒。不同的员工,有着不同的管理技巧。
领导者在团队中该怎么做?
“亲密有间理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先亲密。团队组建初期,你作为领导者,必须学会“驯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驯服的基础上的,通过多频次地交流互动,去“驯服”你的组员,让他们对你产生“依恋”。当它们能够信任你时,你说话自然有号召力。但要注意,如果过度亲密的话,如果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已经把你当成朋友的话,那你这时候就很难再用以上级的姿态和语气去要求他了。所以,有了“亲密”之后,一定要马上进入“有间”阶段,意思是你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适当的“度”。这个度怎么掌握呢?有一个心法,叫做“可亲可敬”。你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可亲的人,有亲切人,你的组员愿意跟你交流。而在工作中,要做一个可敬的人,你安排工作时,有威信,组员愿意听从你的安排。
作为团队中的领导者,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那个人。你的根本任务也不是展现你的能力,任何事亲力亲为。管理者就是要合理分工,且要学会营造一种“势”,激励组员自我成长,使得组员之间能够相互成就,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团队成员应该怎么做
不是所有人的性格特点都适合当领导者。团队当中的点燃型组员和阻燃型组员又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来分析下点燃型组员(暂且叫做好干部)和阻燃型组员(暂且叫做差干部)在团队中的表现及其带来的结果。
情景假设:领导叫张三和李四分别筹备两个重要的公司会议,两场会议都得召集各部门经理参加。张三接到任务时,马上向领导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了解领导开这次重要会议的意图,且能够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所有的细节。跟领导沟通后,明确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必须向领导请示,哪些问题可以授权后自行处理”。开会前,张三还特意检查会场的多媒体设备,提前做好领导需要的PPT。当天,所有部门经理准时出席,会议非常顺利。
李四接到任务时,大事小事,事无巨细问了一通,还是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在执行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反映,领导会进行指示,但已开始怀疑李四的工作能力,有点不耐烦的情绪。在开会的前一天,李四才向领导汇报,有三分之二的部门经理无法出席会议,且跟领导者“领导,他们不配合我的工作,都没有时间出席会议”。此时领导还是忍住脾气,自己私底下联系各位部分经理,要求他们配合李四的工作。开会当天,因为李四没有提前检测多媒体,多媒体刚好坏了……(自己想象那个尴尬的场面)
沟通是有成本的。领导安排工作,张三马上能够领悟,而李四则是需要手把手教,而且还不一定能够顺利完成工作。领导平时很忙,能够用一句话安排好工作,他又何必专门讲10句话呢?自从那次会议之后,张三得到重用,李四只能打杂。
好干部,工作做得细,领导赏识,机会越来越多,能力自然越来越强。差干部,领导内心不喜欢,不会安排重要工作,于是开始觉得“怀才不遇”,郁郁寡欢,颓废堕落。
团队中的马太效应
好干部越来越好,差干部越来越差。马太效应源自《新约.马太福音》,里边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1年后,国王回来了,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池。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他5座城池。第三个仆人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马太效应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它的结论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应用到生活中,它的结论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就拿大学生活来讲,如果某个班级成绩好,是年级唯一没有挂科的班级,那么就能够获得校优秀班集体,接着可能又是唯一能够申请校优秀团支部的班级。如果省里评选优秀班集体,又只能推荐这个班级。如此,这个班就像滚雪球一样,荣誉越来越多。又如一个团队如果成功申请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训练项目国家级,那么就有充足的经费调研,借助这个好项目,就可以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一个项目,获得不同竞赛的荣誉。
如果你是团队中的好干部,那请你继续保持!继续发挥马太效应的作用。如果你现在是团队当中的差干部,那请你振作起来!有些差干部说,“我没有自信,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想做了。”也有的差干部说,“我有能力,但领导一直不给我机会。”如果你有这种状态,那么请你尽快摆脱“自我实现的语言”。
自我实现的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而这一系列的行为将会最终导致另外一个人也朝着这个原先的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
情景假设:张三和李四跟着老板去参加一次晚宴。在进门之前,老板对张三说,“张三,你待会要小心呀!里边有很多‘坏人’,城府很深,你跟他们打交道时要小心。”老板则对李四说,“李四呀,你今晚赚到了,里边有很多优秀的人,你可得抓住这个机会多认识些人,对你以后有帮助。”好了,张三和李四带着不同的观念参加晚宴。
张三遇到第一个人,一开始很自然地寒暄问候,交谈一会儿会,他想起老板的话,“他们是坏人”的观念开始在张三脑海里浮现,于是,张三增强了警惕性,内心开始焦虑不安,不敢说太多真心话,眼神也开始游离,因紧张在搓手。对方看到张三有点不对劲,心里想,“这个人是不是有毛病,好奇怪,不太真诚。”于是,场面开始尴尬,很快结束谈话,不欢而散。张三遇到第二个人,重复了刚才的一系列行为。晚宴结束后,张三遇到领导,说,“领导,你说得没错,里边每个人城府果然很深,没有几个聊得来的,都不真诚。”
李四遇到第一个人,很热情很大方地交谈,之后他遇到的每一个人内心里都表示赞赏。一个小时结束后,李四略带兴奋地跟领导说,“领导,今晚太开心了,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人,谢谢你。”
为什么张三和李四遇到同一帮人,结果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自我实现的语言”。它的逻辑机制是:观念会影响你的行为,而你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他人的评价会决定他人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影响了他自身的行为。最终,他的行为反过来印证了你的判断(你的语言实现了)。举例,“都是坏人,要小心”这个观念导致张三开始焦虑,行为上表现为眼神游离和搓手,对方看到这种行为,产生了“这个人很奇怪”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导致对方也表现出不耐烦或不理睬。张三看到这种表现后印证了“这个人是坏人”的观念。
人的思想和观念总是和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
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
所以,如果你觉得你怀才不遇,或觉得你一无是处。请你从这一刻起,不要沉浸在过去犯错的懊恼当中,也不要总是担心未来的际遇,你只管专注于当下,让自己脑袋里充满正能量,然后不断地行动,去吸引好的人和事进入你的世界。
本文以上所用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