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是什么?
1.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是:《蛙》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小说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创作背景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初版于2009年。
《蛙》选择题材是乡村医生与计划生育,不是莫言特意要写这个敏感的题材,莫言是被姑姑接生到人间,所以莫言写小说,总想有一天要把姑姑写到小说里,而推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必须涉及到。
莫言(1955年2月17日-),本名管谟业,著名作家,出生于山东高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其写作风格以“大胆新奇”著称,擅以幻觉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创作出了一批带有先锋色彩的独特作品,一部《红高粱家族》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仿佛是一种原始的语典,收录了通奸(野合)、纵酒、砍头、剥皮等等基本暴力语汇。
它们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之后莫言成为了坚定的酷语书写者,如《酒国》里的红烧婴儿,《筑路》中的剥狗皮,《食草家族》里的剥猫皮,《灵药》中的对死人开膛取胆,《白棉花》里的清花机搅碎人等等,莫言以独特的感官描写展示暴力带给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有很多,为什么莫言却引起很大争议?
就连属于西方国家的法国的作家萨特(1964年的诺奖获得者,已拒领)都对这个所谓的文学奖嗤之以鼻,并指出:所谓的诺奖不过是西方国家给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奖赏。
主要是莫言接受了获奖的颁奖词,而颁奖词中充满对国家的歪曲,抹黑,诽谤这是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
莫言为一个啥也不是的奖,面对主持人公然对国家歪曲,抹黑,诽谤坦然接受无半点愤怒,这就是为啥大家对莫言不满了。
有的人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有的人是在光明中寻找黑暗。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光那么亮,有些人就是看不见。
是眼瞎,还是心太暗!
因为我们忘本的人很多!莫言经历过的不堪岁月,我们都亲历过!家人也一样遭受过磨难!作孽者一样也没有受到惩罚,让人悲愤!只是我们不敢呐喊,因为人轻言微!莫言有思想,敢于表达内心愤懑!尤其是自己母亲受到的非人迫害难以释怀!恶人没有得到报应!通过文学作品警示人们,人性本恶,必须要用法律的威严约束人们的恶念!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作恶!恶人一定要有有恶报!否则谁愿意当好人!希望那些曾经做过恶人的人们出来忏悔吧!不要把邪恶带到棺材里祸害你的家人!毕竟人心向善还是多数!
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你去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们的代表作无一不是批判,批判人性,批判制度,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甚至批判统治者。全是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没有歌功颂德的。其实,这就是文学的本质,批判。唱赞歌,那是宣传的范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那么多,但受到本国老百姓大规模批评的,莫言可谓第一人。什么原因?估计莫言自己很懵,国外的文学爱好者也很懵。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不应该因为文学而去批评一个人。
好多人的思维很奇特,总觉得批判就是抹黑,揭露现实就是递刀子。按他们的逻辑,遇到问题就应该睁只眼闭只眼,大家都得过且过,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没有揭露和批判,本来存在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吗?就自我解决了吗?批判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至少把问题展现了出来,暴露了出来,这样解决的希望更大。
莫言被质疑最多的,就是说曾经饿肚子的事,那段岁月,还有很多亲历者健在,莫言又没胡编乱造,何错之有?难道莫言不说,那段日子就没人知道了?真是掩耳盗铃。况且,记住历史的最大意义不是翻旧账,而是记住经验教训,让历史不再重演。
我曾经粗略调查了一下,批评莫言的人,基本没有人读过莫言的书,这些人,甚至就不读书,他们信息和知识的来源就是手机和电视。由于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所以这些人的思维是碎片化的,是扁平化的,是极端单一的,不能综合考虑问题,而是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所以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当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