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全国设40万个考场(高考用全国一卷的省份有哪几个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聂新鑫
今年高考全国设40万个考场(高考用全国一卷的省份有哪几个省)
7月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考点外,前来送考的老师为考生加油鼓劲。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7月7日,吉林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面向社会开放,考生家长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可通过监控画面查看考试情况。图为考生家长拍摄监控画面。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在推迟了一个月之后,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于7月7日拉开序幕。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有组织的集体性活动”。德国新闻电视台6日称,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国将有超过1000万中学生参加人生最重要的考试,“相当于瑞典的全国人口”。
对于中国人来说,高考是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千万人前途命运的大事。
叠加疫情、汛情考验的特殊高考
7月7日早上8点起,600余名考生依次通过测温设备、查证后步入全国高考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考点。考点门口,通过隔离栏杆分别设置了学生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标有醒目的提示:“因疫情防控需要,请接送考生的家长不要在考场周边停留。戴口罩,不聚集。”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全国设考点7000余个、考场40万个,安排监考及考务人员94.5万人。
按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已提前14天对考生和考务人员进行日常体温测量和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各考点均按要求配备充足的防疫物资,原则上每10个普通考场设1个备用隔离考场,所有考点人员体温37.3℃以下方可进入,考中出现发热、咳嗽考生,将按照既定程序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每天考试结束后,各考点还将对考场做一次预防性消毒。
在山西省不少考点,除了往年使用的安检门外,今年新增加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测温仪。针对考生可能出现的身体异常情况,考务部门做了多项预案。重庆市所有考点均增设1名副主考,由当地卫健部门或疾控机构安排专业人员担任,专职负责涉疫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广东省建议考生提前1小时抵达考点,并准备好健康码备查。河南省则在每个考点都配置了1名专业防疫人员和1辆救护车。海南省在省人民医院、三亚市中心医院的隔离病房内设置病患专用隔离考场。
除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南方一些省份同时还要应对汛情带来的挑战。
7月4日以来,安徽大别山区南麓、沿江江南、皖南山区降暴雨、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受强降雨影响,7日,安徽省歙县城区出现大面积内涝,一些街道水深没过小轿车车顶,道路无法通行。截至7日9时,歙县考区歙县中学、歙县二中两个高考考点大部分考生均未进入考点,高考无法正常开始。随后歙县采取紧急措施,经研究并报教育部,歙县考区原定7月7日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举行。
从7月5日下午到7月6日中午,一场暴雨袭击湖北省荆州市,城区各地积水严重,部分高考考场被淹。6日晚8点,荆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来到渍水严重的高考考场,帮助学校紧急排水。消防员在积水严重的教室门前架设了手抬机动泵,3人一组,不间断排水。到7日凌晨2点50分,教室外的积水已全部排干,7日早上7点半,该考场考生顺利进场考试。
湖北省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加强易涝渍水点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实行高考考前、考中、考后全过程安全风险管控,积极协调教育、交通运输等部门做好处置工作。对考试考点、师生集中食宿场所及配套设施、交通干线、车站码头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不间断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清淤,排除路障,确保安全。
7月7日,武汉市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雨红色、橙色预警。早7时,长江汉口站水位27.30米,到达警戒水位,武汉轮渡全线停航,武汉轨道交通全线网在高考期间保障充足运力,部分线路调整了发车间隔时间,以方便高考考生和市民乘客出行。
最难的一届也是不凡的一届
在采访中,不少考生都表示,今年太不寻常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作为应届考生,他们不仅经历了疫情,还经历了高考延期、最长“网课”、孤独备考,有的甚至还经历了疫情反复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我们这一届高三挺特别,往年这个时候已开始填报志愿了。”山西省太原市一名高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线学习期间,还很关注疫情防控,特别想念校园,返校后,体温检测、消杀防控、分散住宿、一米线距离,体验到平淡校园生活的来之不易,而这些特殊经历,让自己更自律,也更懂得感恩。
疫情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也体现在高考试卷中,与疫情有关的内容,不出意料地出现在高考首日语文作文考题中。
语文全国Ⅱ卷,要求考生阅读“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以及“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印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互相援助物资上的寄言,然后根据要求写作。
全国新高考Ⅰ卷,要求考生思考“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与“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作文。
在天津卷中,考生需要通过关注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理解和感悟中国人在2020年春天共同形塑的“中国面孔”。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份,正经历着“疫情”和“新高考”改革的双重考验。
今年北京市“新高考”首考,考期延长至4天。49225名考生将在语数英3门全国统考科目外,打破文理科界限,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中自主选择3门考试。由于选考科目的不同,后两天考试,考生的“考试时间”“考场位置”“座位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整个考试期间,最多可能需要“转场”3次。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施教,并且鼓励自主创新,在自己优势的方面加以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延续到高考阶段。现在开始的选考,就是考生们展现个性、爱好、特长的舞台。
“高考改革下的多种学科组合方式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优势学科有评估和预判,家长也要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清晰认识,充分了解高校招生信息。”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学部副主任李明明说。
今年的高考,除了考查知识,还特别考验考生心理素质。有人说,2020届高考考生是最难的一届,但也是不凡的一届。因为他们或许比以往更多了些波折与磨砺,但经受风雨考验的意志品质将是宝贵的财富,终将化为前行路上的绚丽彩虹。
“祝福考生,勇于面对挑战,以坚强的意志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位送考的高三老师这样说。
疫情下的高考让世界认识不断进步的中国
疫情席卷全世界,像中国高考一样的重量级考试在各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延期”“取消”“补考”成为各国考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往年从5月开始持续到6月的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全俄“高考”),既是中学毕业考试,也是大学入学考试,今年推迟至7月举行。而且今年的全俄“高考”仅针对计划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不打算升入大学的毕业生不必参加考试。
英国原定于5、6月进行的高中会考(A-level)等多场重要考试也已取消。英国教育大臣表示:“确认不会继续进行任何考试,也不会发布本学年的成绩表。将与其它机构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取得所需的证书。”
瑞典高等教育局取消了原定于4月举行的春季高考,考生只能等待今年秋季的下一次考试机会。这是自1977年以来瑞典首次取消高考。意大利宣布取消2020年高考所有笔试,考生只需轮流进入考场进行时长为1小时的口试。
在中国,高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广大考生和家庭切身利益,高考的相关安排始终是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心的话题。
今年3月31日,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对今年高考工作的影响,要求稳妥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
教育部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审慎研究,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今年全国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高考是涉及千万考生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必须坚持健康第一,采取最稳妥、风险最小的方案,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确保公平公正,延期高考可以使考生有更多时间按教学计划在校集中学习,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教育公平。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特殊形势,教育部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强调以最高标准、最严举措,严格做好高考防疫、考试安全、考生服务、招生录取等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平安高考”“阳光高考”“公平高考”。
针对考前、考中、考后各环节,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高考组考防疫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并严格落实和进行全流程监督检查。
高考首日,教育部和公安部有关负责人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特别提出注意防范极端气象灾害,把对高考的影响降到最低。稳妥处置突发事件,提前研判、细化预案,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
一些外媒认为,中国此时能举行这样大规模的高考活动,说明中国对控制疫情的自信。世界从高考了解中国,也从中国看到抗击疫情的信心。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对于这届注定要“见证历史”的中国考生,考前的氛围可以说是疫情暴发近半年来最好的,进入7月以来北京确诊病例连续5天不超过2例。7月7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7月6日0时至24时,北京本土没有新增确诊病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8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香港《南华早报》为北京用大数据抗疫点赞,把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都按风险进行分类,分别用不同方式管理,“数据支持了更细致的方法”,避免了盲目的“一刀切”。北京抗疫的经验表明,可以通过更充分的准备以及对病毒的更深入了解,将破坏最小化。
日本PRtimes网站介绍了日本作家浦上早苗的新作《新冠与中国14亿人》。书中写道,中国抑制新冠病毒的对策非常宏大,中国可以通过无人机、AI影像、5G网络、机器人等许多新技术应对和防控疫情,“我们不应该无视我们看不见却正在进步的中国”。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