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

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

辞职、备考、报名……如此操作,已经是李信考研生涯的第二回。这一回能否上岸还不得而知,他所知的是:“选择考研既有学历焦虑的原因,也有工作不如意的因素,想通过考研的方式提升自己。”

10月25日,随着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最后一天结束,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拉开了序幕。两个月后,又将有上百万人走上“第二次高考”的道路。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会不会突破400万呢?”有网友调侃道。这背后反映的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据悉,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37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事实上,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有专家指出,“考研热”——这一并非新鲜的现象,依旧会持续一段时间。其中,既是考生重视的结果,也是国家重视的结果。教育部就提出,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适度扩大研究生招录规模。如此一来,高校扩招,考生蜂拥,热度只增不减。

A

“考研热”持续升温,多校扩大硕士 研究生招生规模

把考研称之为“第二次高考”,已成为当前大众的“常识”之一。数据也显示,“考研热”正持续升温,逐渐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迹象。

从全国的角度来说,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突破300万,达到341万人,2021年达到377万人。

落到地方,也是如此。南都记者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21年考生总人数20.2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2020年,全省约17.4万名考生在35个考点、5959个考场报名参加考试,全国报考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人数约20万人,比前年增加3.2万人,增长19%;2019年广东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约1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2万人,增长了30%。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刚结束,并未有相关报考数据。但据广州各大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透露,报考人数依旧在增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截至10月19日,报考该校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生达到13275人,比上年增加24.9%,报名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庄楚雄表示,2022年华农研究生报考人数预计将比去年增加40%,其中,农学类专业报考人数增加超过50%。

与之相对应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也在增加。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81.1万人,2020年上升到了99.1万人。

记者查阅广东多所高校2022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数据发现,招生规模相较于上年都有所上升。比如,中山大学在其研究生招生章程中提到,2022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约8200名(含推荐免试生),2021年拟招8000人;暨南大学2022年面向中国大陆高校计划招收硕士生约5100人,2021年为4700人;南方医科大学2022年面向全国拟招收硕士研究生2400人,2021年则为2100人。

华南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有质量的中高速发展将是常态,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三新”经济作为新动能均对人才队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B

高校本科生升学率提升,成为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体现

“考研热”,也正在高校里不断下沉。

广东财经大学大三学生张浩告诉记者,他大二就已经确立了要考研的目标,并着手准备。“感觉现在竞争压力很大,如果不能考研‘镀金’,未来自己的就业也不容乐观”。

诚然,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增强择业资本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自身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一点,从高校近年来的本科升学率中可窥知一二。

以华工为例,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境内升学人数及升学率呈连续上升态势,2016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为32.40%,到了2020届已经上升到40.66%;同时,升学专业延续性较高,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专业相关领域继续深造学习的占比达92.63%。

广外研究生院负责人也提到,2020届本科毕业生升学深造人数为997人,占比20.95%;其中,境内升学人数为394人,占比8.28%,较2019届提升1.22%。此外,汕头大学毕业生升学率达29.02%,比2019届增加1.75%;广东财经大学有7.85%的毕业生选择升学(包括国内升学和境外升学),较2019年增加0.44%。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毕业生升学深造已成为衡量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重考依据,反映毕业生学术能力和综合水平在境内高校的认可程度,也是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体现。

“对于学校而言,本科生深造比例提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广外研究生院负责人如是说道。该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拓展优化“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项目的举办范围和规模,增强对全国和本校优质生源的吸收力度,报考该校的优质生源数量不断提高,本科生源本校深造意愿增强。在此情况下,本校本科生考取本校研究生比例也在提升,2020年占比9.7%,2021年占比10.1%。

《华南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就写道:“毕业生深造情况作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也是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

C

增加择业资本,“考研热”一定程度上舒缓就业压力

有市场,便有需求。可供应即便再提升,终究跟不上需求的增长速度,这便是当前“考研热”之现状。而产生这一现象的缘由,终究离不开就业这一热点话题。

记者查阅《华南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看到,据统计,境内升学首要原因是为了“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起点”(74.44%),其次是“提升综合素质/能力”(73.68%)。华南师范大学方面,无论是国内升学,还是出国(境)升学,“增加择业资本,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这一点均占最大比重,分别为36.48%和56.90%。广东工业大学方面,首要原因是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77.46%),其次是“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起点”(72.22%)。

可见,谋求个人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及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为本科毕业生的升学动力。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持续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但社会的人才需求并没有同步扩张。”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原招生办主任黄跃雄告诉记者,尤其疫情发生后,就业压力增大,需要有新的管道,包括通过扩大研究生规模、继续升学等方式来舒缓压力。

据了解,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为874万人,2021年上升到909万人,均创新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自然被当作一个重要出口。数据显示,华工2020届本科毕业生认为疫情对自身境内升学的影响程度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的占比达52.93%,其中“影响较大”占比21.20%,“影响很大”占比8.42%。

有业内人士指出:“读研这两三年既是一个充电的过程,也是一个缓冲的过程,等疫情逐渐缓和,下一步就业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

对此,黄跃雄有些担忧。“考研当然是舒缓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但不是全部。”他表示,考生如果以这种思维来考研,会有局限性,短期化行为会非常明显;如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更多地需要学术和长远的思维,甚至要坐冷板凳,通过长期追踪某一课题的科学研究,才能获得新的知识,这显然与短期化的思路是格格不入的。“建议考研者,多从兴趣角度来想问题,自觉将社会发展问题与个人前途结合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D

薪酬待遇提升,研究生就业优势不减

那么,相对于本科生,读研真的会更具备就业优势?数据证实了这一点。

以汕头大学为例,该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6188元;在各学院中,工学院的平均月薪最高,达到7379元/月。而在毕业研究生方面,就业的平均薪酬为7605.21元/月,较2019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的平均薪酬约高787.98元/月。与毕业本科生相比,毕业研究生的平均薪酬高了1417.21元/月。

记者还了解到,广东工业大学2020届研究生的试用期平均薪酬为9184元/月,2020届本科生的试用期平均薪酬为6302元/月;两者相差2882元/月,差距较大。

广州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对2017年到20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近年来该校研究生毕业生的月均薪酬水平总体上呈上涨趋势,2020年研究生毕业生的月均薪酬为6967元。随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专业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增强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学校研究生毕业生的薪酬也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1届毕业生月均薪酬有望突破7500元。

10月23日,在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财经政法类专场)现场,某电商企业招聘人员表示,研究生一直以来都很吃香,但“随着研究生扩招,社会内卷程度加剧”,未来研究生学历可能会贬值,就业优势也可能会逐渐式微。

这也就意味着,如今的研究生教育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E

对接发展需求,国家正在引导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

事实上,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已成为国家导向之一。

今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教育部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并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统筹推进,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样在今年,广东省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要“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才需求从量的扩张逐步转化成质的提升,需要越来越多的包括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在黄跃雄看来,国家政策也在调整,如疫情发生后,扩大了医学类研究生的招生;此外,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如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要形成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都需要人才支撑。

但与此同时,“考研热”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人才评价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生力军”,而这个群体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群体。教育部等部门在2015年曾印发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然而,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并不安于应用型的定位,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追求“高大上”。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入校时向学生灌输“准备考研”“把考研作为第二次高考”的观念。

如此办学,势必会将学生导向考研“大战”。“如果本科院校坚持学历导向办学,用人单位坚持以学历论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学历情结’‘名校情结’就难以消除。”熊丙奇认为,要治理这一问题,应刻不容缓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引导考生理性考研,有赖于有关各方对暴露出的学校办学与用人导向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

(注: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谭炯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