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珞珈新闻传播专题之《新媒体》,更多核心专题可以珞珈传播2020版最新专题合集!
一、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一)定义
郭庆光教授认为,“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等。
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思贝(Vine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同时,我们也可认为,比如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介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pad)和电子书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将服务功能、新闻功能、娱乐功能和金融功能集于一身,形成一个新的大众化媒体——手机媒体。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有机结合、开放发展的模式将是手机媒体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特点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信息服务、虚拟多样性和融合性六个方面。
3、个性化信息服务。浏览器定制首页,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比如百度空间也可以自己上传,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就会需要一种融合,把很多信息归纳到一起,组成一个具有活力的整体。
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4、个人化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agenda-setting)。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关于这个理论的讨论和补充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媒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想什么,还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想(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八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三)新媒体的种类
目前我国已出现的新媒体形态多达数十种,比较热门的有:网络媒体(网站、电子邮件报刊)、手机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彩铃、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虚拟社区、博客(blog)、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态,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经营模式。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公众接触最多、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影响最大的新媒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新媒体,简称网络媒体,例如门户网站、博客、网络论坛,等等;一类是以手机为连接终端的新媒体,简称手机媒体,例如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二、新媒体兴起的动因及拓展素材
1、新媒体技术实现了信息传播内容的巨变。
2、受众的需求,尤其是新生代使用群体的出现。
3、利益刺激。
4、国家支持与鼓励。
5、传统媒体自身转型、改革。
6、传媒消费与个性化服务。
三、报纸嫁接新媒体的三大路径
国内报纸与新媒体的对接时间始自1995年,方式为最简单的报纸电子版或网络版。可以融合学习的拓展点有二个:
1、是时空互补——缔造媒介特征的平衡新格局:
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传播偏向论”——媒介的时间偏向性和空间偏向性。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或倚重空间或倚重时间的时空单一性,实现了新媒体既能够在空间上延伸又能够在时间延长的时空互补的技术特征。
2、重新部落化。
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在社会文化方面,新媒体传播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又紧缩成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社会又开始了“重新部落化”的阶段。新媒体赋予大众以话语权,人们开始热衷于在媒体上自我宣泄,发表对个人生活、社会现象甚至是国家政治的想法和意见,平民文化走上历史舞台。在国家政治方面,新媒体为政治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的交流平台。联系更紧密了。
具体说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报纸寻求新媒体的发展路径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放弃纸质报纸,完全投身新媒体。
代表性的报纸国内有《华声报》,国外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2009年4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声明说:“2009年,本报将成为美国首家以网络版替代纸质版日报的全国发行报纸。”报纸的网络版日报每日更新,此外还向用户提供每日电子邮件版报纸。转战新媒体后,一方面降低了出版纸质报
第二,保留纸质报,与PC端的网络平台嫁接。
2006年,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数字报业实验室牵头指导下,推出了九大数字报业计划,分别为报业数字化平台、户外数字媒体、手机报、报纸网站、多媒体数字报刊、二维码、电子商务、电子阅读器和移动采编系统。数字实验室计划还选定了部分报纸和期刊作为试点,为报业数字化转型探路。但现实却非常残酷,报业的数字化试验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烟台报业集团的全媒体采编系统、宁波日报报业的多媒体播报等少数几家有所斩获,与PC端网络嫁接最后只剩下报纸建网站这一最普遍却又最难获得成功的道路。无论是以整个报系为单位建设网络平台,如解放报系的解放牛网,还是以单个报纸为单位的网站创建,如环球时报的环球网,目前都还在寻求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寻求除广告之外更多的创收模式。
第三,开创新形式,与移动端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对接。
与手机对接的成功产品是手机报,但获益最大的并不是手机报的内容提供者——报纸,而是手机运营商和服务商,报纸作为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只分得微小的利益。与移动端对接的新对象是拥有应用商城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这仅是近一两年的发展,但国内已有上百家报纸期刊进入各类应用商店,包括苹果的APPstore,中国移动的MM(MobileMarket)等。
从以上三种路径看来,报纸与新媒体的嫁接走过先技术、后内容再到渠道的发展过程。技术是嫁接的前提,依托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报网互动、报网融合或媒介融合才能够实现数字接收、传输、发送、压缩和合成,技术的数字化带来介质的数字化和理念的数字化。作为得风气之先的报纸在新技术起步阶段接触到新媒体,也自然最先接受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改造自身采编、发行、管理和营销的网络与系统。
内容是报纸与新媒体嫁接的第一选择。因为内容是报纸的优质资源,也是报纸最熟悉、最易操控的领域。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报纸与新媒体在内容方面的互动与融合最为丰富与充分,从前期的新闻报料、共同策划、联合采访到后期的固定栏目、新闻反馈等已成常态。特别是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互动、联动,报纸和网站人员经常共同策划、参与,各种报道手段并用,发挥报纸深度报道见长和网络直观快捷、辐射面广的特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此扩大新闻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丰富的渠道是新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直接产物。抛开原有的传统大众媒介渠道——报刊、图书、广播、电视、户外大屏,web1.0时代的渠道有网络、手机、移动阅读器、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移动电视、CMMB、电纸书等,web2.0时代的渠道有博客、微博、视频分享、即时通信、SNS社区、贴吧等社会化媒体。报纸与新媒体在共同策划、生产内容后,需要做的是将融合的产品传播出去,利用多元化渠道因此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就将报纸与新媒体嫁接导入到渠道层面,特别是和社会化媒体的渠道运用。
四、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态势
(1)传播分众化:一是阶层分化与信息需求量激增——社会因素分析。
二是媒介个性化与聚焦传播对象——媒介因素分析。
(2)传受关系复杂化:一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复苏。二是传受角色复杂化。
(3)信息扩散化:一是新媒体传播改变信息传播方式。二是信息传播的网状扩散。
还有以下两个知识点值得注意:
1、新媒体传播渠道趋向社会化网络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nSitesConsulting对全球35个国家9027名15岁以上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布的《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在使用社会化网络,占网民人数的大约70%,超过6亿用户每天使用社会化网络。
一般的社会化网络具备三层构造:第一层为个人信息展示,第二层为共享与分享,第三层为基于社交空间的群体协作,在社会化网络里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建构社会化网络的三个层次使得互联网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会让网络时代进入一个“机器也会思考”的时代,网络会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做出具体的、精准的解答。比如你想带孩子去游乐场玩,然后在附近吃个晚餐,互联网会根据你的个人资料、与好友交流的信息、所处位置、平时浏览网页所显示的个人爱好等因素加以综合判断,然后给出符合你要求的游乐场、餐馆,而不需要你在海量信息中再做检索和查询。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化网络将来能帮助用户屏蔽掉99%的不需要或垃圾信息而展示剩下的、精准的1%的信息。
基于这样的一种网络环境,用户将会越来越愿意通过社会化网络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且信息共享将作为用户之间互动的一种方式存在。从web1.0时代用户被网络的海量信息所淹没,到web2.0时代搜索引擎相对精确的搜索,人们对于网络提供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智能化的Web3.0与拥有海量个人信息的社会化网络结合,不仅能让用户获取精准的信息内容,还能将这些内容直接推送到用户桌面,最终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渠道。
2、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从当前新闻网站乃至整个互联网生态环境可以看到,存在着内容与渠道的过剩与稀缺的悖论。
内容方面,来自用户的庞杂、海量信息造成了新闻、内容的过剩,但同时每一个个体面对浩瀚的互联网又感觉无所适从,高品质、专业性、个性化的精品内容又非常稀缺;渠道方面,除了传统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外,还有网络、手机、移动阅读器、平板电脑、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电纸书等新媒介,多元化的渠道背后意味着渠道的过剩,也同时意味着针对性、有效率的渠道的稀缺。
新媒体造就了新闻产、供、销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也将用户带入一个在过剩与稀缺间焦灼的社会环境。然而,新媒体的力量就在于既因为新技术产生了一种情状,又能用更新的技术来解决这样一种问题。面对当下的互联网生态,SoLoMo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路径,也是新媒体进入整合式传播的必然选择。So、Lo、Mo,分别是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的缩写,SoLoMo是社交、本地和移动三概念的结合,目前应用于网络营销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其实SoLoMo模式同样适用于新闻传播及科学传播,能够形成一种基于内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获取移动化的整合式传播。
五、新媒体现存的问题
1、网络“黄赌毒”,赌博和毒品交易,在网络上新的流毒形式,而且很难禁绝。
2、网络安全问题,大家的隐私信息被窥探,百度在收集用户数据方面,做的非常细致。它有一个凤巢系统,专门储存用户信息。比如它能根据你搜索的内容和频度,来推测你的性别,年龄,身份,教育程度,以及爱好等等信息。包括一些行为,比如什么时候上网,上多长时间。这是公然,而私下里,灰鸽子,木马,很多病毒在窥视。信息安全也越来越得不到保障。
3、网络技术殖民主义。发达国家利用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技术鸿沟在网络媒体中占据技术的制高点。
4、网络信息污染问题。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恶意传播有害信息,主要是指黄、赌、毒等信息,尤其以色情信息为主;二是修改健康信息,包括故意增加无用信息和有意删减有用信息,从而使健康信息难以辨认甚至失真。
5、网络信息侵权问题,知识产权,韩寒的为了食油,声讨百度
6、被动应对的既有规制无法适应新媒体,新媒体时代政府规制应主动介入。并从强力介入到顺势而为,保障大家在使用网络媒体的权益。
六、互联网媒体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从媒体和传播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初始阶段(1994至1998年)
②1.0阶段(1999年至2004;以门户网站、新闻网站为代表)—网络媒体
③2.0阶段(2005年至2009年;以博客、播客为代表)—自媒体
(一)新老媒体的竞合之路
1、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其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利竞争对手
2、传统媒体凭借自身传播优势积极运用网络进行传播
3、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新型传播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
4、三网融合带来媒介融合
(二)网络媒体VS传统媒体
每一种新媒体诞生,都会对现有的媒体产生竞争压力,但现有的媒体往往不会被取代,多是在困境中调整自身、迸发出新活力,形成新发展。麦克卢汉说:“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旧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有效整合、重组,做到相互融合补充,找到自己的出路。
1、竞争和压力决定走向融合。
目前,在我国传统媒体仍然是媒体的主流,短时间内,网络媒体不可能对传统媒体构成多
2、传统媒体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传统媒体的优势:
第一,传统媒体有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其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
第二,传统媒体的参与面更广。传统媒体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形式,还参与了网络,传统媒体上网可能会给它们带来新的受众群体。
第三,传统媒体的运做方式便于更新。事实上,传统媒体确实不甘于被淘汰,正在引进新
的因子,不断改变自己的媒介形式、运作方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吸取网络媒体的某些优势,形成了与网络媒体长期共存的局面。
(2)传统媒体的劣势:
因为传播成本的限制的,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媒体传播的速度及面积。在市场细分的今天,传统媒体显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在传播形式上相对比较单一。传统媒体相对使用成本交高,切不容易监测效果。
3、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①对时效性的冲击。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传播优势不可避免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媒体要借助中介传播,已满足不了受众的这种求知欲。而网络媒体特点中的强时效性使信息的传递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做到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这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②传统媒体在技术上受时空限制,它不具备交互功能,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受众一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功能使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发布者。
③对广告市场的冲击尽管网络广告营业额目前还较小,但已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4、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整合趋势分析
网络媒体在争夺生存空间的同时,会对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带来有力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实质上促使不同媒体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自我改造、自我优化的进程。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发展。
(1)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的原因
①媒体整合是大众传媒的一种主体行为。是指大众传媒受利益的驱动,在一定时期内所采取的一种联合传播活动,互相呼应,互通有无。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联合成为可能,当新旧传媒间未形成根本的利益冲突时,并且需要互相利用各自的优点时,这种联合的可能性便变成了现实。因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
②人类对信息需求的增长使得新旧媒体共生有了充足的土壤纵观媒体的发展历史,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无不伴随着人类对信息量需求的增长。同样,网络传播的繁荣发展也是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进一步提高,而传统媒体满足不了这种变化。更多的信息需要更多的媒体来传播。信息化社会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更大了。
③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在新闻业务上尚存在许多需要摸索改进的地方。在这方面,发展成熟的传统媒体给予了其许多启发。正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业务上的互相促进,使得它们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可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网络与传统媒体整合的形式
②资源上实现共享。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息息相关,网络媒体可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不仅传统媒体强大的品牌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媒体不可或缺的、雄厚的人力资源是网络媒体必须依靠的,而且在岁月的磨练中形成的传播经验也是网络媒体需要借鉴的。
③优势上互相利用。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一些网络发展较早的国家的实践表明,依托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得到了发展,而同时传统媒体通过办网络版,拓宽了媒体的受众范围,提高了媒体的影响力,扩大了媒体的服务功能。
(3)补充知识点:
第一,互联网媒体的运营模式变迁
③全媒体时代:更好地服务,更多的用户,到时运营模式会更多样化。但这势必也造成监管的困难,
第二,网络舆论的监管与引导
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勃兴离不开中国网民的成长。网络舆论可以看做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的意见讨论,大致分为信息性型的舆论和意见型的舆论,两者有时会彼此交织在一起。
引发网络舆论的话题一般是对现实社会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的意见或者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网络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却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死角,并且由于存在信息串联的情况,意见观点相类似的群体形成“信息茧房”,相似的观点通过“茧房”内的“回音壁”进行发酵,非常容易导致群体意见的极化,甚至还会走向网络暴力和线下行动。
解决:网络舆论不能单纯的去“堵”: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无法做到完全规避、不留痕迹;另一方面,如果连互联网这个发声的“出口”都没有了,积累起来的不满情绪会寻找其他的途径释放,带来更加负面的后果;再者,网络舆论的真正诉求是问题的解决。
而是要“疏”:首先,需要进一步的信息透明公开,“谣言止于公开”;其次,对于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都要有规范的程序,避免激发新一轮的网络热议;再次,建立更加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让网民从自身修养上明白什么才是理性的探讨问题,鼓励网民多提建设性意见。
七、互联网与新媒体造就传媒新业态
1、传播结构上的变化
从实体上来讲,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是新兴的传播——接受终端。人们不再需要报纸、收音机和电视等传统的接收媒介,在电脑和手机上就可以看报、听广播和看视频。
从内容上来说,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既有其独特的内容,但也并非完全独立。
2、传播理念上的转变:①报业:回归精英;②电视:主导娱乐;③广播:受众细分
3、业务操作上的调整
4、媒介产值链的重组
①在媒介融合时代,内容生产将更具专业性和独创性
②媒介承包商将不同的节目进行套餐捆绑,提供更多的选择种类,各种媒介形态的产品只需一次购买就能呈现到受众眼前。
③媒介产品的销售服务将更为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找到目标受众群体,更有效、更清晰地勾勒出广告与销售的市场版图。
八、补充知识点
(一)自媒体(WeMedia)
定义:自媒体(WeMedia)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by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
优势:1.自媒体带来创新性整合思维,有助于不同媒体平台间的互动
2.自媒体先做服务再做营销,有助于推行巧妙的营销策略
3.自媒体内容传播的个性化、灵活性更利于保障传播效果
劣势:
1.良莠不齐
2.可信度低
3.法律不规范
让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也会让一些与宪法、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声音得以散播。
所谓社交媒体: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1.基于强关系的链式传播
2.基于“链式反应”的病毒式传播
3.传播内容:信源、文本与解码的碎片化传播
4.传播渠道:具有富媒体优势的传播通道
5.传播效果:人际传播的湿性化
1.相当高的信息曝光率
2.更精准的信息推送
3.稳定的人际关系
4.独特的语音、视频优势
5.完备的营销闭环
(三)手机媒体
概念: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手机媒体成为“第五媒体,它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以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移动网络媒体。
特点:移动便携性、即时多媒体性、互动精准性、私密自媒体性
优势:便于携带普及率高,覆盖面广;手机功能强大,传播迅速;手机报道成本低
劣势:“第五媒体”无法成为独立媒介;受众群体很难大规模发展;创收能力不大
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1)方便维系现有人际关系;
(2)扩大了人际关系范围;
(3)深化了人际关系层次,手机人际传播实为传播双方的个人隐私提供了良好的遮蔽,传播双方能加信任对方,使虚拟友情快速升温,另外,中国人民族性格中的封闭性特征,人们转而在手机人际传播的过程寻求另一种可能
(4)突出平等与自主,人们根据自己意愿聚散离合。
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1)拒绝社交现象。
(2)社交恐惧现象。
(3)部分使用者患上手机成瘾与手机依赖症。
(4)使人际交往诚信度降低,出现信任和情感危机。
(5)对人际传播规则权威性带来威胁。
(四)“互联网+”定义
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t“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马化腾: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进行跨界融合,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专业化分工和提升芳动生产率:的优势,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
(五)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lot))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六)互联网思维
涵义:在中国,“互联网思维”一词较早的是由李彦宏提及,是指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在提出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也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实际上,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民主”、“开放”参与”,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用户至上的思维,其下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核心:注重人的价值。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治理的内容与问题:
1.互联网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管理2.防治网络犯罪,保障互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3.网络著作权保护,互联网著作侵权现象更为普遍作。4.信息内容治理
互联网治理的对策
1)加强互联网法律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网。法律体系的建设要与互联网发展进程相一致。
2)加快互联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放松行政监管。整合各行政部门的互联网监管职责,成立单一的互联网监管部门,逐步减少行政部门的直接干预,更多地转向依法监管。3)充分发挥技术手段的作用,与法律、行政手段相协调。4)加强互联网自律机制建设,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到互联网治理进程中,鼓励网络公司积极承担其社会责任,积极加强对网民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