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需求分析包括哪几个部分(必备的3个部分)

产品需求分析包括哪几个部分(必备的3个部分)

1、你是如何获得产品需求的

1.1 什么是需求?

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刻产生了特定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可以解决,我们就把它叫做需求。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是有不同的需求的,即使特定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也是有不同的需求的。所以,需求的定义,总结来说就是:用户,场景,问题,可被解决。

1.2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众多需求,对繁杂的需求集群做深入分析挖掘,筛选有价值的需求,并转化为产品功能,推动上线,才能有效体现产品经理的工作价值。

在我们进行需求分析之前,为了保证能全面地获取信息,以更好地服务于产品设计和迭代,利用内部外部等多种渠道来获取用户需求。

1.3 需求获取的方式需求获取的方式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A.外部外部-市场

政策调整;

行业数据;

利用行业数据报告、行业数据统计工具获取需求,如 199T、易观智库、艾瑞咨询等机构会不定期发布行业的相关报告,这些机构的报告相对而言比较有权威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除了行业相关的数据报告,还有诸如百度指数、360指数等基于大量用户数据的数据统计工具。

外部-用户从用户处获取需求,主要通过线上的意见反馈、论坛、App Store评论、线下的用户访谈、问卷、日常观察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用户调研、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产品上线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收集用户反馈了。用户反馈可以通过线上的意见反馈、论坛、App Store评论、应用商店评论、社交媒体评论等渠道获取。其中线上的意见反馈存在一个前提,即产品本身要有反馈入口和良好的反馈机制。通过这些反馈,我们可以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之前根本没考虑到的需求点。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应该成为自己产品的用户,而且是产品的目标用户。模拟用户在各个场景下的行为。除此之外,要避免成为产品的重度用户,以免影响自己对于普遍用户行为的判断。

1.4 需求分类1)按产品属性划分需求按性质划分,可分为新想法、新增、优化、Bugfix四种类型。2)按产品职能划分 则可分为功能类需求、运营类需求、数据类需求、设计类需求这四种类型3)按需求性质划分为两类:显性的、隐性的。

我们直接间接从用户口中得知的需求就是显性需求。但你在和用户沟通的时候,他可能无法很清晰的给你表达出来,所以需要产品经理通过分析自行得出。

1.5 需求场景在进行需求分析时经常用到需求场景分析法,其实就是利用一些叙事的基本元素对需求产生整个过程的描述。when在where碰到了问题?who(碰到了问题?

具体碰到了什么问题:起因、经过、碰到问题后的反应、结果(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者说他想怎么解决?)

1.6 需求采集步骤不同的阶段需求采集可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样,合理搭配定性和定量方法,一般可根据产品时间轴分为四部分:产品规划阶段:针对性采访用户,足性分析用户需求,确定产品整体大方向;产品早期:投放问卷调研,定量分析用户需求,确认产品需求;产品上线阶段:测试并根据用户反馈获取需求,确认产品需求优先级;

产品优化阶段:根据用户使用产品情况定量分析数据,确认需求优化产品。

2、如何定义需求优先级2.1 考虑因素和考察维度比较简单的需求优先级的定义分为四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这四种情况也是我们要处理需求优先级的原则,即重要性 紧急性。更加深层次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有三个基本考虑因素,分别是战略定位、产品定位、用户需求,具体而言有七个主要的考察维度;①相关性考察需求与企业的战略定位、产品定位之间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基础服务的需求越重要,因为越基础的服务越靠近产品所满足的本质需求。②逻辑性考察需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些需求之间是存在逻辑顺序关系的,比如 如果没有完善的基础服务,功能性的需求往往也无法实现。③价值考察需求能创造的企业价值、用户价值的性质(哪方面)与数量(多少)。④强度考察需求的强弱强需求通常具备三个特征:必要性(不可缺少) 、高频次(需求次数多)、持续性(长时间保持足够的需求频次) 。在考察需求强弱时,可以参考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⑤需求的覆盖面。也就是具备目标用户占比,或者说提出这种需求的目标用户数量;⑥频率。一般情况下需求的频率越高,其重要性越高;

⑦依据KANO模型对需求做出的分类,考察需求的类型。

2.2 产品不同阶段的需求优先级1)新产品未上线产品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因为没有相关的运营数据作为支撑,所以需求对用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判断需求的优先级是一种比较合理的优先级定义方法。2)免费型产品上线这个过程中有了运营数据支持,通过运营数据,能聚类分析出用户的行为,甚至可以给用户画像。3)收费型产品收费型产品的需求优先级一般而言经济营收高且紧急的需求优先开发,经济营收高且不紧急的需求后开发,紧急但是经济效益不高的需求往后开发,不紧急且经济效益不高的需求最后开发。4)前置/后置条件

前置/后置条件指的是有时候必须先完成A需求,然后才可以完成B需求,从需求的优先级来看, A需求的优先级要高于B需求,因为A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性都比B需求高。

数据的期望和效率的提升是我们在整理需求过程中的一个判断,同样也是需求合理化的体现。

3.2 需求的分析3.2.1 分清表面需求和本质需求需求按认知层面的划分,可以分成表面需求和本质需求,需要从获取的表面需求中提炼出用户的本质需求。a.表面需求(用户想要的)用户经常从自身角度出发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对产品定位、设计的依据等情况不了解,他们的建议很多时候并不是该功能的最好实现方式,也就不足以直接作为产品规划的直接依据。b.本质需求(用户需要的)用户想解决的根本问题。获得用户的本质需求更可能找出更合理的方案来解决用户的问题。c.产品需求(我们能给的)

依据用户想解决的根本问题,得出的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可以理解为一个产品,一个功能或服务,一个活动,一个机制。

3.2.2 对现有逻辑的影响

思考新需求对现有业务逻辑的影响,会不会影响现有业务功能,当然也同样要考虑到一些潜在的影响,这同样是你对需求评估的一个重要标准。

3.2.3 需求与现有流程的对应及扩展

新的需求可能会涉及到新的流程、新的功能,同样要在逻辑层面考虑到“可复用”,并且在设计中考虑到扩展性”。

3.2.4 展现的丰富 从可用”到易用

对于一些针对用户的前端优化需求,可能更多的我们要分析其真实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设计和交互上进行一次次的优化,很多时候我们更应该从”可用”到“易用”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需求。

3.2.5 多部门配合、多角度规划

很多时候一个需求对应的功能不仅仅涉及到开发和技术,当其实现之后更要市场、运营等等部门进行配合,所以在这之前你就要做到心里有数,全面思考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方案。

3.3 需求的放大3.3.1 解构需求链条

针对一些流程性的东西,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梳理和串联,整理每个节点,整理并划分你写的东西,将其串联起来,为接下来的分析做好准备。

3.3.2 寻找背后的逻辑拆解细分需求背后的逻辑,对每一个你整理的节点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这时候你可以结合你刚刚所写的所有和这个节点相关的信息一起进行考虑,这也会让你思考的更加全面。

例如 在我们设计用户下订单这样一个操作的时候,其实我们要考虑到订单的整合、支付、交易以及连续的后置操作等等,这也都可以属于下订单背后的逻辑。

3.3.3 对应用户形态当我们从流程和功能的角度对需求进行放大后,接下来其实是将需求对应到具体的用户形态。

3.3.4 和用户反复确认将需求逐个梳理完以后,要向需求方讲述自己对需求的理解,看与需求方的理解是否一致。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需求理解不到位、甚至需求理解相反的情况,这就需要不断沟通,直至对需求的理解达成一致。

接下来就进入到具体的落地执行阶段,这里可能涉及到对需求进行一次最终的整理。将这些汇总成一份可以呈现的方案,最后进行原型的设计。

4、怎么筛选需求4.1 真实性

这个需求是否是目标用户的需求?目标用户是否真的存在这个需求?通过考察需求的真实性,过滤虚假的需求。

4.2 一致性需求是否符合定位? (战略定位、产品定位)需求的覆盖面有多大? (有多少目标用户有这种需求?这个需求有多大程度上的代表性? )出于个人习惯或者特殊场景,很多时候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存在片面性的,因此,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应终第使用用户场景分析法,全面了解该需求。

通过考察需求与战略定位、产品定位、目标用户的一致性,过滤掉与产品方向不一致的需求。

4.3 价值性需求能带来什么价值?能带来多少价值?实现要付出多少成本? 需求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如何?

通过考察需求的价值性,过滤掉没有价值、价值不大或投入产出比不理想的需求。

4.4 可行性

需求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的可行性。如果不能,之后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通过考察需求的可行性,过滤超出企业实现能力的需求。

5、怎么做一个需求5.1 需求逻辑产品化当获取完用户需求,分析究用户需求之后,需要将需求产品化,此处则是强调输出层面的,即接到可行性需求后开始输出基本的产品方案。

输出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架构图、思维导图、原型图等。这个阶段眼多的输出产品的大的可行的方案的框架,设计理念和产品闭环等,还没有具体到细节原型和流程图的输出。

5.2 需求初审会

需求逻辑产品化后需要开初级评审会,用需求产品化阶段的输出物向需求方介绍产品大方向的设想,如果评审通过则证明大方向上的可行性,不通过则继续修改复审。

5.3 产品逻辑可视化

初审通过后,接下来进行的是产品逻辑可视化。产品逻辑可视化阶段就是在确保整体产品的方向和框架没有问题后,完善细节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的输出物一般是原型图,流程图和PRD文档等,然后进入需求评审等。

6、场景题(1) “我不喜欢读书的过程中社交,喜欢沉浸阅读”题目分析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且不希望有较多冗余的社交诉求,用户只喜欢阅读自己的内容,沉浸式阅读。根据KANO模型,用户的诉求可以分为以下:基本需求:纯文字形式的阅读期望需求:提升阅读体验的需求,如简洁的UI界面,整齐的排版,较少的广告,夜间模式等,且不要有任何的社交交互。兴奋需求:有声阅读等.回答样例

表现层:页面设计较为清爽,整体色调一致,让用户较为容易沉浸式阅读,不会产生疲劳感。

框梁层:导航设计明了清楚,方便定位以及寻找。

战略层:不要有任何的阅读交互,且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把声音调成静音模式,保证沉浸式阅读。

进行push推送,文案为”快来继续阅读你曾经很喜欢的小说吧”;

结合限时、专属福利等利益点,吸引用户参与;

定期推送与用户关系密切的好友动态、其他好友与我的互动,又或是根据其他好友的行为推荐相关内容或服务。比如”xx喊你一起读书啦”

店与店的关联其实就是品类的上下游关联。举个例子,曾经在一家餐厅吃完饭后,服务员赠送了一张附近KTV的优惠券,后来去到这家KTV,原来他们也会赠送这家餐厅的优惠券。餐厅和KTV在属性上本不属于一个类别,但是在场景上却能串联在一起。由此类推,在一个主场景内为用户规划出一些行程路线出来,比如类似”北海公园近遥娃好去处,吃喝玩乐轻松游”这样。先为用户定好一个基调,然后推荐的内容则会是包含了多个垂直品类的内容。这样也是基于内容与内容的关联进行推荐。

在刚开始运营账号时,粉丝会比较少,尚且可以做到回复每条用户的评论,但后期账号越做越大,对于一些重要的评论优先回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