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用户运营体系(用户运营体系搭建攻略)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但我们在谈用户运营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提供2个思考给大家:

如何搭建用户运营体系(用户运营体系搭建攻略)用户分群相较于用户分层,用户分群更加聚焦于用户行为表现,比如FUNION推出的智能用户运营的 ARGO 成长模型(详细解读见附录)。举个例子,高消费频次 低消费额、低消费频次 高消费额,这两类用户可能都是某种意义上的高消费用户,但行为特征会存在很大差异,所对应的运营策略也不一样。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用户分群是用户分层的进一步精细化划分。ARGO 成长模型的相关指标有着明显的递进关系,而 RFM 模型则相互独立。解释清楚上述关键词,那么我们继续讲下注册用户精细分群分层。因为不同行业中,用户分群分层可能是多样性的,用户分群分层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变化,且用户分群分层需要定性与定量。因此我们可以遵循下面这两个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用户分群分层:(1)精细分群分层,遵循 MECE 原则在进行注册用户精细分群分层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由麦肯锡提出的 MECE 分析法,这不仅仅是帮助用户运营找到所有影响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并找到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而且有助于对用户、问题或解决方案进行排序、分析,并从中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MECE 分析法,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百度百科)即在确立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再逐个往下层层分解,直至所有的细分目标都找到,通过对目标的层层分解,分析出用户的关键行为与目标间的关联。(2)明确阶段目标,让分群分层更简单正如用户有生命周期一样,产品与用户运营也有着明显阶段性的目标和策略。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容,对用户运营的要求也不尽相同。1.3.2 用户忠诚度产品探索期,一般来说投放费用都十分有限。结合产品定位通过渠道投放等方式获取到目标用户群后,在随时可能改变产品定位的探索阶段,如何将这些客户留在产品中和产品部门一起共同打磨产品,并培养为忠诚用户,成为这个阶段的用户运营以及用户分层的重点。简单举个子,在产品早期探索阶段,我们以注册用户规模以及活跃用户规模作为业务目标,采取 AIPL 模型「认知-兴趣-购买-忠诚」作为用户的分级依据之一。这个模型对应的也是用户的成长路径,每个用户都是从最初的认知开始,慢慢变成购买或者忠诚用户。所以产品方需要做的,就是引导用户不断往更上一层发展。如果变换成相关业务指标,即最后一次登录、登录频率、使用时长。

AIPL 模型认知在通过渠道投放等手段获取到第一批种子用户后,当一个用户第一次使用产品时,用户运营促使用户去习惯使用产品,帮助用户建立起「我是你第一选择」的使用习惯,让用户有对应需求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想起自己的产品。比如电商产品,就需要在渠道投放、落地页、启动页等触点向用户传达:使用我们的产品可以保证安全、实惠、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所需商品。兴趣用户对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感到满意且有趣,这是忠诚的基础。如果用户感到不满或无趣,就连使用习惯也无法培养起来。很多满意度都体现在微小细节上,我们将用户在产品中核心转化路径进行提炼,思考在每一环节用户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在用户的预期下该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才能达成最好效果?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用户流失情况也将得到有效遏制。购买用户对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产生情感,用户感知到我们不再是冷冰冰的客服,用户乐于与我们表达情感,而有感情的用户就是我们常说的活跃用户。与此同时,用户认可我们的产品与服务,并愿意付钱为之买单。忠诚在用户和产品服务建立情感后,用户就很容易对产品产生忠诚度,产品服务也就越容易成为用户需求场景下的唯一/第一选择。与此同时,忠诚用户也是我们常提到的核心用户,忠诚用户会对产品的核心业务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知乎、微博的大 V和 KOL,或者游戏产品的鲸鱼玩家(实力氪金大佬)。所以,基于用户忠诚度的养成计划,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用户诉求,设计更合理的内容。例如针对认知型用户,可以进行种草推荐,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兴趣型用户,需要了解他们未行动的原因,解决转化阻碍;对于购买型用户,需要唤醒需求刺激更多下单;而对于忠诚型的用户,则可以进行更多体验细节的优化,让他们更加简单、效率地完成购买。1.3.3 用户价值与用户创利能力在业务发展期,我们拥有了远超产品探索期的用户量。在拥有海量用户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成本、运营成本去维系这些用户。但我们打造产品,始终需要平衡投入成本,也需要有人为产品与服务买单。因此,在业务发展阶段,我们以活跃用户规模以及用户商业化作为业务目标,采取 RFM 模型作为用户的分级依据之一。RFM 模型作为一个存在已久的用户价值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传统、销售行业。首先解释一下 RFM 模型的构成:Recency:最近一次消费,即用户距离当前最后一次消费的时间。最近一次消费的时间距今越短,对我们来说更有价值,更可能有效地去触达他们。Frequency:消费频次,用户在一段时间内,在产品内的消费频次。Monetary:消费金额,即用户的价值贡献。基于这三个维度,我们将每个维度划分为高、中、低三种情况,并构建出完整的用户价值象限。

通过上面的 RFM 模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把用户划分为 8 个不同层级。如果能够找出产品内用户隶属于以上 8 类中的哪一类,就可以针对性的制定运营策略。比如某用户最近一次消费时间距今比较久远,没有再消费了,但是累计消费金额和消费频次都很高,说明这个用户曾经很有运营价值(属于 “重要保持客户”重要保持客户),我们不希望他流失。所以,运营人员就需要专门针对这类型用户,设计召回用户运营策略,这也是 RFM 模型的核心价值。在划分完不同层级后,最困难的事情在于如何制定每个值的高、中、低评判标准。一般而言,在结合实际场景需求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散点图进行大致的区分。

通过散点图,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清用户分布情况。进行确定评判标准时,尽可能的将密集部分划分在一起,促使用户群体的行为共性更大。与此同时,需要我们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进行不断调整。如果面临超大规模的数据时,如果能通过聚类分析等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科学精准的结果,从而帮助我们进行标准制定。1.3.4 用户生命周期当进入产品成熟期,盈利需求被提到更高的优先级。不仅仅是过往对于重要价值用户的运营,我们也希望进行更加精细的划分,将更多的用户转化成为重要价值用户。我们会发现有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用户,此时建议大家通过用户价值、用户行为等多个维度共同对用户进行分层。

用户生命旅程结合 ARGO 成长模型以及我们的业务,基于用户行为,我们可以将用户划分为获客转化(Acquisition)、活客粘客(Retention)、创造价值(Growth)的 3 个阶段。通过渠道投放、推广活动,我们开始不断获取新用户,并通过对影响用户转化的关键用户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和洞察,确定用户关键的转化路径,从而判定用户是否为新用户,是否引导用户发现产品价值。之后,通过各种交互或触达手段,引导用户形成使用习惯,成为活跃用户。在后续的运营工作中,通过日常的用户互动,提供给用户最佳的用户体验,促进用户留存、活跃、忠诚。并通过各类具体运营活动和触点,引导用户实现最终的产品价值交换,如购买产品或者服务。1.3.5 其他除了上述常见模型,还有其他的分层模型可以依据实际的业务场景,帮助我们进行用户分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