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现役M卡口镜头转接SONY A7系列微单测试
测试者:张千里
测试背景
1为什么转接?
LEICA是什么?毒德大学嘛!LEICA镜头谁不想试试?但LEICA数码机身就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也不怎么会用联动测距黄斑重合的方式去对焦。
于是当全宇宙第一代全画幅微单相机SONY A7R、A7问世之后,又演化到第二代A7S和第三代A7II之后,许多人都开始考虑或已经上手拿这些相机来转接各类旁轴镜头。这其中当然是以M卡口的LEICA镜头为首。
鉴于我是为非常资深的索尼用户,这点大家都知道,同时也是LEICA M系统的胶片和数码相机铁杆用户,所以把这两者结合在一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转接了一些LEICA M卡口旁轴镜头到SONY的A7系列机身上,通过实拍来看看这些镜头的表现。一来给大家提供一些转接的效果参考,二来看看有没有办法来对抗红移,三则提供一些转接的配置方案。
转接显然是一个非常经济的方式去体验LEICA镜头的魅力,A7系列中最便宜的第一代A7目前的售价在6000多块,再花上最低万元不到的价格就可以拥有一支入门级LEICA镜头。哪怕是许多人看不上的SUMMARIT-M 35 mm/f2.5,他也比索尼FE35mmF2.8光圈大一点点,体积差不多,逼格呢就不用说了。
但转接之后画质还与在LEICA M机身上一样出色吗?是否真的能甩索尼镜头几条街?别忘了索尼FE卡口的镜头大多是ZEISS和G头,素质早已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2参与的镜头
本次测试只涉及在售的LEICA镜头,不会去测试那些年代比较久远的各枚“玉”与各尊“神”。因为新头针对数码成像的特性做过优化,画质方面会更容易拍现代画质一些。
对于想兼顾体验徕卡味道与清晰度的用户来说,新头无疑更适合。如果有人要是想在这里讨论“味道”的话,那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有的时候还玄乎其玄,我觉得咱们另外找个机会吧。
这里也没有加入福伦达、蔡司伊康、康泰时G等镜头,一是实在没有精力做这么大量的测试,二是在A7R上市时我已经在我的博客上放出过一个简单的转接测试,包括了当时能找到的一些福伦达、蔡司伊康和徕卡的镜头。有兴趣可以简单看看。只是非常遗憾的是,自从Flickr被墙之后,所有的测试结果原图均无法看到了,感谢国家!
相关测试:
《SONY A7R/A7转接部分M口旁轴镜头结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b266c0102e33e.html
3参与的机身
为了让本次测试能够尽可能地详尽,我收齐了SONY的4款全画幅微单:A7R、A7II、A7、A7S。不同的机身由于像素密度不同,同时在CMOS的设计上也有所不同,那么在转接时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最主要的是红移的效果。本次测试也会比上一次的简单测试更加全面。另外,APS画幅的微单我们就不考虑了。
4测试方案
转接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红移,画面的边缘会出现红色的色彩干扰。旁轴镜头,尤其是超广角镜头的后组非常贴近成像平面,光线照到画面中心与边缘的距离有很大的差别,照射到中心与边缘的角度也有很大不同。这会造成中心亮四周暗的现象,也就是暗角。同时边缘照射角度过大,这对于胶片摄影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在数码机身上会带来明显的红移。
二是画面锐度的下降。毕竟SONY和LEICA并没有什么业务关系,没办法保证在LEICA机身上成像锐利的镜头是否在SONY上也一样好。另外,SONY也没有推出原厂的M口转FE口的转接环,并不能保证在转接的过程中是否画质完全不受影响。再者就是LEICA并没有3600万像素的相机,其镜头是否能喂饱A7R这块CMOS也是个问题。
为了比较全面的对镜头进行测试,我选择了如下几个方面:
A.远景。大场景开阔画面,对焦为无穷远,光线为顺光。因为此时镜头后组出于最靠近传感器的状态,画面边缘的光线照射角度也最大,是一支镜头红移最明显的位置。经过试拍,我发现顺光是一支镜头红移最明显的光线角度。这种组合便是转接镜头红移效果的极端情况了吧。
B.近景。后组远离传感器,红移是不是小一点呢?同时顺手考察一下各支镜头的背景虚化效果,反正大家也喜闻乐见嘛!
5转接环
市面上的M-NEX卡口的转接环品牌非常多,价位从30元到2000多元都有。这个让人也疑问除了做工和进口品牌税更高一些之外,到底是什么让差价这么大?
查了一些论坛,有人反映一些接环会出现无限远不合焦或左右像场不平的问题。所以,还是精度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暗角,有些转接环也许是APS时代的产物,在画面四角会有轻微的暗角,所以我在转接环上还是花了点功夫去找到一个让人信服的产品来参加测试。
我自己常用的转接环是福伦达一代环,还有一个Kipon近摄接环。福伦达一代环的做工非常精良,装上LEICA M镜头有种浑然天成的协调感,仿佛是原生的似的。唯一的遗憾是有非常轻微的暗角。
我的朋友@中性灰 动手能力强,自己改装了一下,但我没有他那手艺。Kipon那只虽然做工方面粗糙了不少,但具备了近摄功能,也能发挥一些在M机身上无法获得的效果。
最近有加入了Novoflex转接环,这个德国云台和脚架品牌做个转接环自然不在话下。试拍了一些发现暗角问题似乎也不存在,最后测试就以这只接环来拍摄。
福伦达二代近摄环。很抱歉,我没有。也没能动用到资源调一只过来参与测试。就当是个美丽的遗憾吧。
测试
测试很长,准备的过程也极其枯燥繁琐,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地将这些测试结果放出来,只能分批进行。预计共分4个部分:
测试一:F2.5镜头篇————最便宜体验到LEICA乐趣的转接方案
测试二:超广角镜头篇————红移大挑战
测试三:28-50mm日常傍身焦段
测试四:75-90mm中焦段——焦内与焦外
下面进入血腥的对比厮杀环节!
测试一:F2.5镜头篇————最便宜体验到LEICA乐趣的转接方案
SUMMARIT-M 35 mm/f2.5
SUMMARIT-M 50 mm/f2.5
SUMMARIT-M 75 mm/f2.5
SUMMARIT-M 90 mm/f2.5
A.远景
前面已经提到过当拍摄远景时,镜头后组最靠近CMOS,红移现象最明显。当我们仔细研究徕卡M卡口镜头,会发现大部分镜头的倒数第二个距离是标在5米,再远就是无穷远了。5米与无穷远之间的对焦转动距离就不大了。
而5米左右在拍摄中也算是比较常见的工作距离。而蓝天也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红移问题的背景。这次我们镜头朝天拍摄,选择了对焦在5米左右的树上,以蓝天做背景。所有照片在同一个机位拍摄,所以画面拍摄范围会有所不同。
??SUMMARIT-M 35 mm/f2.5转接示意
当然,我也实在没有办法把所有的图片都挤在这样小的版面里面来,那些邮票大小的图里要看出什么端倪来也不太可能。好人做到底!我把所有照片的JPG原图打包放在网盘里,感兴趣又不怕事多的,可以下载下来比较。
每张照片都在文件名里标好了机身、镜头、光圈值等信息。个别相机在换镜头的时候进了灰,只能说实在抱歉了,您就将就着看看吧!怕麻烦的可以直接跳至下方蓝色字体的结论阶段。
B.近景
这个拍摄距离更为常见,这组我们保持画面中的物体大致大小不变,改变了拍摄距离。
??SUMMARIT-M 50 mm/f2.5转接示意
结论:
为了下这4支F2.5的镜头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以下结论基本以在SONY A7R机身上的结果为主要参考,并参考了A7S和两代A7的表现。4支镜头,每支各7档光圈,再与4款机身进行排列组合,再是两个场景,一共224张照片。看完这些再下结论,说实话,很累!
35/2.5在光圈全开时有轻微暗角,光圈从F2.5收至F2.8及以后就改善不少。在大于F5.6的光圈时,画面边缘的位置有一些紫边色散,收到F8后几乎全部得到消除。几乎没有可见红移,只是光圈全开时的暗角让人怀疑是否有一点点色彩的偏差,但这是吹毛求疵的小问题。每一档光圈下都有极其出色的锐度表现,当然F2.5和F16还是略微会弱一点点。近摄阶段毫无问题,画面色彩干净利索,明快鲜亮,是对数码优化过的新时代镜头的风格。转接完全可用,4款A7系列机身通吃!
50/2.5 关于暗角的表现几乎与35那支一样,紫边比35略明显一些。这支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这两支镜头外观几乎一模一样,都非常小巧便携,做工精良。
这两支镜头的价格也比较亲民,完全可以当作入门徕卡的第一支镜头,先体验一下毒品的魅力再决定是一如壕门深似海,还是从此见面是路人。从成像的角度来看,我更喜欢35/2.5。50/2.5这支也同样可以转接,但不建议用A7R了。
75/2.5也同样在F2.5的时候有轻微的暗角,其他光圈档位下都有着很好的成像均匀度。但最大光圈的中心锐度依然非常出色。紫边在各光圈下均可见,大家可以下载原图后在LIGHTROOM里试试看能否很容易地消除掉紫边。按我的经验应该问题不大。
如果你是转接的机身是除A7R之外的A7II、A7、A7S,那基本可以不用太考虑紫边的问题。像素低一些,这方面的问题也不会暴露得很明显。怎么看A7R在玩转接方面并非最佳选择。很多朋友喜欢用A7S来转接,我希望通过这次测试也考察一下具备全画幅五轴防抖功能的A7II是否也适合转接。大家跟着我的测试一步步来看,在所有测试结束后我再来评述。
90/2.5全开锐度了得,收光圈之后锐度就不用说了。在F4时开始改善暗角,但并不是大问题。F4之后成像均匀度很好。如果你用它拍过一些背景中有树叶被虚化的场景之后一定会迷上它的虚化效果,个人感觉比75/2.5更好。在A7R上紫边还是更明显一些。我倒是挺喜欢它的,当我不需要带FE70-200F4出门时,包里有一支90/2.5也让我很有底气。而且这个光圈值的镜头可以保持娇小的身段,不像90/2那么庞大。
如果让我在75/2.5和90/2.5之间选一支的话,我更倾向于90。所有在旁轴系统上用过90mm镜头的都知道,取景对焦并不是那么方便。但在SONY A7系列这类微单相机上,有着电子取景器的帮助,有着放大对焦和峰值对焦的辅助,操作完全不是问题。
张千里专业测试下期预告:超广角镜头篇————红移大挑战
Tri-Elmar-M4/16-18-21 ASPH
SUPER-ELMAR-M 1:3.8/18 mm ASPH
Super-Elmar M 21/3.4 ASPH
SUMMILUX-M 21mm/f1,4 ASPH
ELMAR-M 24mm/f3.8 ASPH
SUMMILUX-M 24mm f/1,4 ASPH
红移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