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这么优秀的电视剧,为什么有人说不如《伪装者》?
不要吹嘘(风筝)多久优秀,首先剧本台词就写得过于亢长
,让人看得比京剧还拖拉。与李小冉在看守所调情那段居然写了两集。柳云龙反反复复吹牛逼,把这个女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把人家搞了多次,最后逃跑时,还不带人家走,太垃圾。
一件好的叙事作品,要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故事;第二层,是情感、信念;第三层,是哲学观念。很多叙事作品,至多能做到第二层,也就是传递情感和信念,这就已经非常难得了,能够碰触到某种哲学观念的,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人们很可能会忘记作为载体的故事,却会牢牢记住作品所传达的观念。
杨健和秦丽编剧、柳云龙导演和主演的电视剧《风筝》,就在碰触某种哲学观念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它试图探讨一些深奥的问题,那就是人何以为人,一个人为什么会是“这个人”,信念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人的本质需求。这些观念,和故事并行,拔高了故事,也让故事获得了无穷意味。
《风筝》讲述的是潜伏在军统的共产党情报人员郑耀先的故事,郑耀先代号“风筝”,身居军统高位,却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但在残酷的斗争中,他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他凭着一腔信念,在隐蔽战线上工作了三十年,做出了重大牺牲,却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健和柳云龙,是“谍战戏”的先行者,他们在2006年合作拍摄了《暗算》,这部戏的巨大成功,引发了“谍战戏”的热潮。不过,这股热潮并非毫无来历,它的先行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两次“反特片”潮流,两次“反特片”潮流,都为中国电影贡献了许多经典作品和经典形象,到了九十年代,“反特片”演变成了“谍战片”,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双方的正邪身份,被平等的职业身份替换了,政治立场,也变得更有时代特点了。
杨健和柳云龙合作的《暗算》,是“谍战片”潮流中的里程碑作品,它吸收了推理、冒险、职场小说和密室游戏的故事元素,人物形象也更更时尚和富有个性,博弈过程也是高智商式的,由此给出了全新的“谍战片”法则。此后的“谍战戏”都沿袭了这个模式,而大量“谍战戏”的出现,也让这个故事类型,成为竞争性最强的故事门类,创作者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才能在这股潮流中脱颖而出。
《风筝》在已有的创作成就上,对“谍战片”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它一反“谍战片”的叙事套路,并不是一步步增强故事力度,也没有让主人公的处境一步步变得危险,而是在一开始,就亮明了郑耀先的身份,把他放在最危险的境地,他身边的同志,在前几集就接连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细弱。此后的每个段落,郑耀先都是在高强度的困境中,摆脱自己的嫌疑,并且完成自己的使命。对创作者来说,这种做法非常冒险,但对观众来说,这种做法却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编剧导演高明的剧作技巧,也是因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柳云龙扮演的郑耀先风流倜傥、亦正亦邪,表演放得开收得住,内心像有大海在翻腾;罗海琼扮演的韩冰质朴可爱,聪慧笃定,作为女演员,为了贴近角色,她穿上了没有时装化的军服,脸上画上了西北人特有的“红二团”;雷汉扮演的陆汉卿,爱憎分明,诙谐热闹,一口四川话,给这部紧张的戏增添了不少笑点。
更重要的是,编剧和导演,在一开始就做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观念设定。那就是,信念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不是本质需求,信念在一个人成为“这个人”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个信念,比身份是否暴露更为重要,它使得焦点转移了,也使得紧张感更强烈了。
郑耀先是个天才情报员,他正直、善良、对未来充满希冀,渴望“回家”(共产党的根据地),以至于,在以记者身份返回延安的时候,他不由自主真情流露,“跟乡亲们谝闲传,越谝越亲热,就像多年没见面的亲人,特别热爱黄土,抓上一把黄土,一看就是半天,还动上感情了。”但他又充满野性,有着为了心中坚守奋不顾身的一面,特殊的工作,也让他走上了一个危险的荒野,就像剧中所说的那样:“成功的潜伏者,同时都是天才的演员”,“如果没有兽性,如何逃出野兽的魔掌,所谓的与狼共舞,如果没有豺狼之心,何舞可共。”为了这份工作,他必须“此生隐姓埋名,烂入泥沙。”
他也的确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演得很成功,不管是从日常举止、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还是在权力博弈的方法上,都给自己打上了环境赋予的独特烙印,也正是因为他的“演出”太成功了,让他的联络员都被他给出的假象迷惑了,甚至对他有了想法,而根据地的战友,游击队员的家属,也对他恨之入骨。随着唯一联络人,也是唯一能够证明他的身份的战友的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切断了,更重要的是,他就处在了一个人性的路口,失去了约束,失去了牵绊,善恶的选择从此就全部交给他一个人了。
旁证已死,自证有险,他最后只好走上“心证”之路,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我时刻捂着我的一颗心,让它不致变色,不致被格式化。当他领悟了“心证”的诀窍之后,他反而自由了,轻松了,他就此走过了死地,并且获得了重生。
作为剧名的“风筝”,也是郑耀先的代号,这个名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牵系风筝的,只有细细的一条线,一旦这条线挣断,风筝就会“挣扎在茫茫险恶的空中,随时会跌落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地方”。而现实中,这根线必然是要断的,随时随地,随便哪股力量,都会导致风筝失去方向。但在风筝线断开之后,郑耀先已经有了一条心灵上的绳索,这条绳索依旧在给出方向,指引着家乡,指引着希望,指引着光明和未来。
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它在特殊时代的阵营对垒、正邪博弈的背景上,加上了这样一条线,这样一个哲学观念上的追求,让这个故事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也获得了更多的意味。紧张的故事、生动的人物,都在为这条线服务,都让这条线更充实。而当我们一想起这个故事,想起郑耀先那载满故事的脸,都会想起蓝天下,一只高飞的风筝,它悠游自在,不为乌云和风暴所扰。
因为,牵系着它的,是一根牢不可破的信念之线,那是一个人最本质的需求。是一个风筝能够获得自由的,最本质的条件。
更多文章请关注VX:韩松落见好,hansongluo85
《权力的游戏》中大麻雀到底在追求什么?他是什么来路?
在《权力的游戏》中,大麻雀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既能看到朴素、虔诚、利他的闪光点,又能看到冷漠、残酷、极端等阴暗面。他既是一个无比虔诚的宗教信徒,又是一个极其冷漠残酷的宗教领袖,一个残暴自大的法西斯统治者。
他虽然身为总主教,但与以往主教不同,从不穿戴华丽的衣物饰品,常年四季只是披着一件简单的像睡袍一般的袍子。
在君临城,大麻雀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操控大局,实际上正是瑟曦作死的直接后果。但是关于他的过去却是一个谜团。在可怜的劳勃遭遇意外驾崩后,群雄四起,搞得天下动荡不安,七国百姓不断祈祷七神,赐予他们安乐的生活。这时的大麻雀则正奔忙于七国的穷乡僻壤,履行自己作为教士的职责。大概是他见识到了七国之争所造成的生灵涂炭,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根子上抓起,他要挑战王权,重整世界秩序。
而瑟曦因害怕自己谋害国王劳勃的事情败露,而密令奥斯尼爵士杀死了前任总主教。总主教位置的空缺,这也为大麻雀的顺利上位创造了便利。至于这时的大麻雀则早已在民间广收信徒,凝聚力量,紧接不久后,大麻雀便在小麻雀们的簇拥下顺利地当选为总主教。上任后,大麻雀将教会里奢华的东西全部变卖后救济穷苦的老百姓。
面对国库亏空,特别是各方的政治博弈,为了儿子托曼的王权稳固,瑟曦请求教会免除王室的巨额欠款。谈判的结果是,大麻雀答应了瑟曦的请求,但附带了一个条款,那就是允许教会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此后让瑟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自己当初的这一决定给自己带来了最为耻辱的遭遇——裸体游街示众,因为她诬陷小玫瑰不成反倒让自己因与他人私通而被大麻雀打入牢狱。
正在大麻雀为自己权倾朝野而暗自窃喜时,他又怎料到遭受奇耻大辱的瑟曦又怎会善罢甘休。为了能够大小麻雀以及那些所有尽可能多的眼中钉尽快除掉,瑟曦接受了总主教大麻雀让她裸体游街君临城的要求。就在大麻雀在贝勒大圣堂对小玫瑰玛格丽进行声势浩大的教诲审判时,瑟曦疯狂的复仇计划早已准备就绪。
在审判的过程中,即使小玫瑰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麻雀,这可能就是瑟曦设计的一个圈套,但是此时的大麻雀早已被虚妄的强大自我所蒙蔽。而当他真正醒悟过来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已晚了,如毒蛇一般的绿火喷薄爆发,而曾那般不可一世的大麻雀,还有他的小麻雀们,以及小玫瑰连同在场的其他贵族等等,都在瞬间灰飞烟灭,化为乌有。
对于大麻雀,有人觉得他矢志追求的就是无我的大爱,忠实践行七神的旨意;也有人认为,他就是个披着主教外衣的彻彻底底的权谋家,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最终手握终极权杖。那么,热爱《权力的游戏》的各位迷粉们,你又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上墙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