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出处是什么?
1.情在不知不觉中萌发,越来越深。这句话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
【原文】“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翻译】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
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这一年他49岁。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牡丹亭还魂记》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进。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还魂记》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内容: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影响:
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什么意思?
九思堂笔记,品读经典,提升素养,回答问题,仅供参考。
您的问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什么意思?
也难怪你问,因为这段话后半部分本身就存在问题,如何能理解明白呢!
前句出自明代汤显祖,没有问题;后句不知何人添加,但却不通
1、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出自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为其戏剧《牡丹亭》的题记,其中一段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意思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产生了情愫,而且越来越深、一往情深,那生可以为情而死,死了也可以为情而生。表达甘愿为情所困、忠贞不渝、生死相恋。
而不知谁人杜撰的“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有可能是想表达和概括汤显祖“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所包含生死相恋、人死情不死的意思,但却出了问题,是不通的。
问题在哪?就在一个“殆”字上。
2、
殆字的释义:
——危险、困境,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疲惫、懒惰,如“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大概、几乎,如“游历殆遍”《梦溪笔谈》
——还有必然、将要、只是等含义,都是作为副词使用。
如果把殆的这些释义,代入“情不知所终,一往而殆”,大家一看就清楚明白了,不通、不知所云。
如,把危险、困境的意思代入,这句话所得意思是:不知道情路的终点,一往无前下去会危险或陷入困境。这明显是词不达意。
如,把疲惫、困倦的意思代入,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情路的终点,一往无前下去会疲倦不堪。这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
从以上看,难道后来的编造者想表达:情感开始,要一往情深;情感持续,要陷入困境,会疲惫不堪。是这样吗?是曲解?还是亵渎?
殆的另外的副词的释义,就不用再代入了,完全不通。
也可能是后来的添加者不留神,没弄明白殆字的确切含义,用错了词了。也或是杜撰者的杜撰。由此也可见,文字的写作,还是要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好。
我也来凑个热闹,加一句试试,大家看看合不合适,参考。
如果非要把汤显祖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加两句,让格式不变、意思延伸、相对完整,是不是可以这样续写: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不知所终,一往而贞。”
或许好一些、或许更符合汤显祖所想表达吧!
@九思堂笔记 谢谢关注和阅读,一起谈论古典文化艺术。
(图片来自网络,投诉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