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人说一般人理解错了?
全诗内容与时代背景
要说这句诗的意思必须结合全诗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朱熹,全诗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结合诗的前两句可知,这是一首描写晴天在泗水滨这个地方寻觅春景的诗,全诗前两句点名时间、地点与周围景观给人的感受,后两句写看到这些景观的感想。
但是问题就出在“泗水滨”这三个字上。传说中孔子讲学于泗水之滨,泗水在山东,而诗人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人,在诗人所处的时代,泗水已经沦陷于金国,因此许多人认为朱熹不可能出现在泗水“寻芳”,这首诗自然也就不是单单写寻觅春光了。
所以泗水应该是指孔门,“寻芳”指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是孔子倡导的“仁”。这样来理解这句诗就是只要用心钻研,总会豁然开朗。
从旧诗到新思想
但我个人认为,我们总是去探寻诗的本意这个行为本身虽然有意义,但是意义不大,我们学习不必困于本意,还应该在本意的思想上发散出一些新的东西,这样才能深化我们自身对世界的理解。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朱熹的《春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为什么一般人都理解错了?
大家都忘了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去理解。朱熹是南宋人,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泗水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整个南宋时期,曲阜都在金国的统治之下,也就是说,朱熹不可能跑到孔子的故乡去游玩。
再加上,诗歌的题目是《春日》,所以大家都以为这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风和日丽之时,诗人寻芳泗水之滨,无边光景,亮丽清新,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能见到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春光。
该怎样正确理解呢?可以联系当时的处境来看,朱熹,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在南方的书院讲学授徒。他正在给弟子们讲授儒家经典。他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和弟子们,领悟到书中微妙幽深的理趣后的美妙感受。
美好的时光中,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经典,就好像游于圣人之乡,书中如宝石一样的思想,处处可见,只要你钻研进出,用心感受,启人心智的智慧,如万紫千红的花朵般,处处可见。
朱熹对孔子是很推崇的,他这样评价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认为是孔子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春天,能够让大家诗意的栖居。
所以说,这首诗与《观书有感》一样,不可以看做写景诗,应该是表达感受,表达哲理的,它告诉我们,只要你走进书中,有所感悟,终会走进人生的春天,会拥有五彩缤纷的精神生活。怎么样,你有不同的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