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与玻尔有一场论战——“上帝到底掷不掷骰子”,量子世界之门由此开启。如今,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已然成为全球战略必争高地。12月17日,浙江大学在杭州科创中心发布“莫干1号”“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学术成果,浙江量子科技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攻坚量子技术核心 “跑得更快更远”
量子计算是量子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量子芯片研制是量子计算机研究的核心,而超导量子芯片被认为是量子芯片中最有前途和实用价值的一种。本次发布的“莫干1号”“天目1号”便是两款基于不同架构的超导量子芯片。
量子计算中,最基础的单元是量子比特。与经典比特非 0 即 1 的特性不同,1 个量子比特能同时处于 0 和 1 两个状态,当量子比特数量增多时,对应的状态则呈现指数型爆炸,可以携带更多的信息,是量子加速的关键。超导量子芯片是基于超导约瑟夫森结的电子线路,可以由半导体微纳工艺灵活构造,被认为是量子芯片中最有前途和实用价值的一种。
评价超导量子芯片一般有三个维度:量子比特数量、退相干时间(通俗来讲,即量子比特的寿命)和操控精度。一款实用性强的超导量子芯片,不仅要追求量子比特数目,还要兼顾操纵精度和退相干时间,只有三者都达到一个很好的指标,才能快速而精准地实现量子计算。
“我们可以把量子计算理解成人在跑步,寿命越长,跑得越远;不仅要一个人跑远,还要许多人一起跑远;跑步的方向也很重要,不能南辕北辙,这就是精度。”研发团队成员、求是科创学者郭秋江用巧妙比喻阐释评价超导量子芯片的三个维度,即退相干时间(通俗来讲,即量子比特的寿命)、量子比特数量及操控精度,只有三者都达到一个很好的指标,才能快速而精准地实现量子计算。
“莫干1号”作为一款全连通架构专用量子芯片,集成32个量子比特,比特寿命约30微秒;“天目1号”作为一款近邻连通架构通用量子芯片,集成36个量子比特,比特寿命约50微秒,量子门精度约98%。
据介绍,研发团队由量子光学专家、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科创中心量子计算创新工坊首席科学家朱诗尧院士领衔。“我国当前在量子信息、量子通讯的某些方面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科技发展就像跑步,别人都在跑,就看谁跑得更快,不努力就会落后,必须加倍努力。”朱诗尧表示。
“天目 1 号”芯片面向通用量子计算,采用了较易扩展的近邻连通架构。为执行相对复杂的量子门电路算法,“天目 1 号”上共集成 36 个具备更长比特寿命的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约 50 微秒),实现了高保真度的通用量子门(受控相位门,精度优于 98%)。相比于“莫干 1 号”,“天目 1 号”具备更高的编程灵活度,以执行更多种类的量子算法,可以应用于更多研究领域。
服务中国面向世界 “用浙里名山命名”
参与本次成果研发的团队成员,不少骨干都是年轻的90后,他们正如朱诗尧院士所说,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加速“奔跑”投身量子技术研发。
研发团队成员、浙江大学博士后李贺康表示,“芯片用最熟悉的浙里(浙江)名山命名,象征着量子团队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雄心壮志。莫干山的莫邪、干将传说,激励着我们勇攀科学高峰、勇闯创新‘无人区’;天目山则预示着我们仰望着未来世界的‘星辰大海’,前行不辍。”
从“莫干1号”出发,有别于基于超级计算机的经典数值模拟,利用超导量子芯片模拟量子多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手段,将极大促进对复杂多体系统的研究。研发团队拥有全连通架构芯片的相关专利技术,未来将在该方向继续发展,服务全球科学发展。此外,研发团队近期在提高比特寿命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突破,未来具备更高性能的“天目”芯片将持续为人类服务。
近年来,研发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高水平期刊以第一单位发文20余篇。目前,该研发团队已具备从超导量子芯片设计、制备、封装到测控的全栈式研发能力,“莫干1号”与“天目1号”均为团队自主研发制备。同时,团队依托建成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化量子测控平台,可实现多种复杂的量子实验。
浙大杭州科创中心是新时代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全面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中心以打造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的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形成一批世界顶尖的基础学科群,建设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研究基础设施,汇聚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重大共性技术成果,集聚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探索有利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全链条贯通的体制机制。
ICPORT集成电路人才与产业港,以人为本,促进校校、校企等合作,打造具有特色化的产学、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推进以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及应用领域为核心的人才与产业数字化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