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包公司是什么意思(揭秘皮包公司的五大特征)

“皮包公司”一般都是做什么的?

皮包公司这个概念是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口中的新兴词汇,多指类似“空壳公司”的样子货,且极易与“骗子公司”、“诈骗团伙”联系起来。其实“皮包公司”真正的意思是:“提着一个皮包做业务”,强调的是其“轻资产”属性,不一定是歪门邪道的包装把戏。

皮包公司是什么意思(揭秘皮包公司的五大特征)

皮包公司之所以是皮包公司,正是因为其轻资产属性,那什么样的公司,才能使固定资产如此之“轻”呢?这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

绝对不能是传统的“实业”,如生产制造业,这个很好理解,无需实物设施的支撑,否则“轻”不了;

其业务结构一般偏向于“价值的传递”,而非“体力的劳作”,所以强调脑力而非体力,无需大量人力;

在该行业中往往处于某一个微小的“环节”,而非“一条龙式”覆盖,只需要把某种特定工作做好即可。

所以往往带有以下特性,说不全,但涵盖大部分,比如:

大部分工作内容偏向于“销售性质业务往来”,强调脑力/能力/资源;

具有一定“行业壁垒”,俗称“门槛”,不是谁都能干的,否则都去干了;

大多是ToB业务,而非ToC业务。ToC业务绝不会出现你看不明白的情况,即使深藏于写字楼大厦高层里,门口挂个类似“儿童摄影”、“室内设计”的招牌,你能不懂啥意思?

说来复杂,其实也无外乎分如下几类:

资源型

专业型

蓝海型

触手型

线上型

套路型

看了就会明白,不管哪一类型,都不是轻易能模仿复制的,关键在于手里的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资源,比如套路也是一种资源,这即是所谓行业壁垒。所以特别赞同另一知友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的观点:

并非是某人因为开了个皮包公司而年赚百万,而是因为他本身具备年赚百万的能力,所以顺带注册了个皮包公司而已,毕竟很多事以公司名义比以个人名义更加的方便。

一、资源型

顾名思义,靠“资源”来办事,资源可以是:

关系型资源:即“人脉资源”,如政府关系、企业关系、行业关系,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商业关系。举例:

如果你舅舅是某大型商超的高管,你完全可以承包某商品类目的上架权,别小看这个,我有个朋友的姑妈,靠关系拿下某超市毛巾类产品这一个小品类,再去采购就是了,这就已经年入不止百万了,其实也就是个皮包公司;

如果你老爹的发小是某国企的分管领导,你就可以试试拿下该企业的某类消耗品的供应了,大了不说,比如被称作“工业粮食”的轴承,或小打小闹的办公用品等。你只需注册个皮包公司,一头采购,一头供货;

如果你在某公司做销售岗位多年,手上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完全可以出来“单飞”,只负责联系甲方乙方就行,俗称“做单子”,自然有很多乙方找到你,求着你多给点单子;

如果你在某行业中树大根深,人脉过硬,完全可以牵头做各种项目了,入个干股或直接拿佣金抽成都行,当个职业“掮客”。前几年上映的电影《血观音》里,惠英红饰演的角色就是此中高手。

信息型资源:即靠“你不知道的事我知道”来赚钱,具有强烈的“信息差”色彩,比如:

各类咨询公司、中介公司、猎头公司等,你想得到某类对你很有价值的信息,想知道的话就得问他们,付咨询费或中介费;

或者你知道某些“既小众又在行业内比较紧俏的产品/服务购买渠道”,完全可以用公司名义倒卖,注意渠道保密就行,上下两头都要保密,有“信息差”才能“投机倒把”。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商业机密”,往往无非就是这么一层窗户纸而已,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比如某些只有国外才能搞到的非大路边的稀缺东西。

二、专业型

门槛极高,靠专精领域内的价值产出,自立门户打游击,无需常驻打工一棵树上吊死,临时雇佣制,多自由灵活有效率?比如:

如果你是个小有名气的写手,可以出来坐阵,为各出版商/自媒体/MCN机构提供出稿服务;

如果你是个某领域的明星/网红/大V,可以做的事就更多了,“粉丝经济”可不是说着玩的;

如果你是个艺术家呢?

如果你是个技术大牛呢?

如果你是个珠宝鉴赏师呢?

其实这种最好理解,大部分都叫“XX(人名)工作室”,估计大家都听说过。

三、蓝海型

即是扎根深耕某个目前较为冷门的领域,由于行业竞争小甚至能够形成“局部垄断”,所以无需靠规模上的优势去拼杀求存。较为典型的代表可以参考本问题下其中一篇高赞回答,那位老哥是做“气球派对”的,之前我都没听说过那玩意。

反过来说,越是“红海”、“白热化”行业,越不可能轻装简行,哪怕脑力劳动行业。比如卖保险吧,本是个虚拟产品纯销售类行业,本应该优雅从容拼才华才对,可是因为从业者太多竞争太大,硬生生给逼成了“体力活儿”,而且你得时时刻刻想着做大做强,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鱼吃小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能自保就不错了。

四、触手型

意思是:表面上只是一个办公室,但其实背后另有洞天,比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而这里只是企业的一只“触手”或“触手”之一,类似于“接待中心”、“办事处”、“联络站”。

当然也可以是远程的,类似于异地常驻的“大使馆”,平时跟客户喝个茶啊,谈个事情啊,签个合同啊,有个独立不受打扰的空间。

五、线上型

这种更好说了,通过互联网运营线上操作,几个人都在那敲电脑,你当然不会知道他们到底在干嘛。更具体点的话,那就继续引用旧文:

淘宝不是卸磨杀驴了吗?C2C不是不好做了吗?天猫和京东的B2C咱又烧不起钱?于是就有人在华强北批发二手翻新手机,在闲鱼上卖。把宝贝说明做的详细美观一些,再加一些互赞群,提高宝贝曝光率,算不算创业?有人兼职做有人全职做,收入因人而异。这是手机,要是各类电子版教程呢,PS教程小吃教程网赚教程泡妞教程啥的?零成本,不需要算差价,销售额即是净利润;

有人没事了就爱研究抢红包,俗称“羊毛党”,后来想着怎么能撸更多?于是雇了些人,把“薅羊毛”这件事公司化规模化,再借助一些相关技巧和批量操作软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算不算创业?去年AR实景红包那会儿,一天就能撸几千块,最近的支付宝活动,几个月,撸了80万;

YouTube上有个人叫“B站搬运工”,人如其名,他真的就是只做一件事:把B站也就是哔哩哔哩上的视频下载下来发布到YouTube上来靠播放量赚佣金。也就是个筛选视频的功夫,甚至连简单的剪辑都不用做,天长日久,靠量取胜,算不算创业?收入怎样呢,保守估计,月入百万。同样,也有人专门把知乎上的一些好玩的答案截图发到微博上,粉丝极多,利润自然也少不了;

某视频平台上有一档节目,是几个东北小伙搞的,专门寻访直播各种灵异事件,真的也好假的也罢,确实粉丝量巨大,算不算创业?一期节目下来,收入对于上班族来说,那是天文数字;

有人发现百度搜索的一些关键词热度很高,但并没有相关垂直细分领域的网站。于是花几百块钱做了一个,很简陋但一直坚持维护,后来被百度收录,再后来学习了一些简单的SEO技巧,连竞价排名都没做,慢慢的优化到前几位,每日访问IP很多,于是就开始接广告,算不算创业?每个广告位每月几百元,一共三四十个广告位,而且都是被动收入,他啥都不用干,数钱就行。哦对了,这样的网站,他有十几个。他的名言是“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项目”。

再附加两个和知乎有关的模式:

互联网行业绝非仅限于大众津津乐道的网站、淘宝店、自媒体等容易理解的玩意。千万别以为认识多少知名网红/KOL,知道哪里有红包可抢,能运用几个工具网站,就觉得自己懂互联网了。玩互联网和干互联网,完全是两码事,外行人真的毛都不懂。

六、套路型

这种最精彩最好玩,也是大家最爱听的。手里啥资源也没有,人脉、技术、名气、关键信息、眼光…啥都没有!那还怎么玩?靠套路。凡是此类模式玩家,通常会展现出以下关键词的气质:“偏门”、“暴利”、“歪点子”、“野路子”、“草莽”、“擦边球”,一般来讲其经营模式往往为“正人君子”所不耻,却也依靠其“风雷手段”和“百无禁忌”而混的风生水起。说起来容易其实一点也不简单,一般人没那个“心眼子”,

还是继续举例,三个脑洞创业故事,三部诡谲发迹史,三位草莽英雄,案例一个比一个精彩:

案例1.

大概前几年吧,某大叔,山东人,中年失业,又不想去送外卖,无奈之际突发奇想,一头联系了几个学校,一头联系若干本地的制造企业,组织小学生们去工厂的生产线现场参观,美其名曰“工业旅游”,既能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又能为企业带来知名度,打点好几个校长谈好分赃比例,还没扩大规模自己单干的时候,一周组织一次也轻松月入过万。此案例堪称“第一梯队”之代表,“资源整合”之典范,没有资源,创造资源,空手套白狼;

七、骗子型

这种大家深恶痛绝,都是以高薪低能的方式来骗钱骗色甚至是命,过街老鼠般经常出现在法治节目和社会新闻里,结尾永远是请擦亮双眼,拒绝上当。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