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是春秋时出现的吗?
马革裹尸不是春秋时出现的,是出自汉朝。
马革裹尸,马革就是马皮的意思,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援是东汉的名将,他年轻的时候当官犯过错误。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这可是大罪,于是他自己逃到了甘肃的一个偏远的乡村。汉朝光武帝的时候,马援奔赴沙场,抵御外族的侵略,他抗匈奴伐交指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伏波将军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号,它的意思是这位英雄能够降服惊涛骇浪。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了。
消息传来,光武帝非常担忧贵州的战局,马援这个时候已经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光武帝问他,你年龄已经这么大了,不怕战死在沙场上吗?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马革裹尸很光荣,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军,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上。后来他说的这句话为人们所传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这是一种为国捐躯的豪情。
所以后来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牺牲。
马革裹尸不是春秋时出现的,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的名言。汉朝时贵州动乱,马援在六十多岁的年纪主动请缨出战。皇帝念其高龄不忍,不想有什么意外。马援坚请,说战死沙场是军人的荣耀,不过马革裹尸还罢了。马援出征取得胜利,而他却病死军中。
马革裹尸是哪个朝代?
马革裹尸一词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初年名将马援,立志做个好男儿战死在边疆荒野,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现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主要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