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弟子的八个门派?
1.有七个主要学派,据《明儒学案》所列,计有浙中、江有、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学派。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因为曾被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时,居于阳明洞,因而被世人尊称为阳明先生。
心学史开篇的“龙场悟道”便是发源于此,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悟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重要思想。
他门下弟子众多,于王阳明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七个主要学派。
一、右派(江右学派)
正一江右王门学派,系指明代中后期江西一带的王门后学。
代表人物有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欧阳德、壬时槐、刘文敏、刘阳、胡直、邹元标等一批著名的王门弟子。它与浙中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闽粤王门、北方王门、泰州学派等并称为“王学七派”。
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王门学派之一,并享有“王学正宗”的称誉。从学术宗旨来说,王门各派后学,包括泰州学派,均以阐发阳明学说为己任,尤其以发挥“致良知”说为重点,对“良知”本体的性质特点及“致良知”的途径,都作了具体的探讨。
聂豹(1487-1563年),明代学者。字文蔚,号双江,江西吉安永丰人。正德12年(1517年)考中进士,为平阳知府,官至兵部尚书。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名垂青史。
聂豹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以阳明为师,但他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
豹著有《双江文集》十四卷,与《困辨录》(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徐阶,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出系囚,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后又擢为浙江按察佥事,进江西按察副使,并主浙、闽二省学政。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
另编有《岳庙集》,并行于世。
二、南中王门学派
广布于“南方”的王守仁门人的一派。代表人物有戚贤、朱得之、薛应旂、薛甲,主要学者还有查铎、唐顺之、徐阶等。
戚贤,字秀夫,号南玄,江北全椒(今安徽全椒县)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科给率中,拜王守仁为师。
坚持良知说,拒斥佛老。
朱得之,字本思,号近斋,直隶靖江(今江苏靖江县)人,从师王守仁,任江西新城丞。
薛应旂,号方山,常州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县)人,拜江右王门学派欧阳德为师,嘉靖年间进士,知慈溪县,转南方考功,又升为浙江提学副使。
为借王器以正学术,遂填王能为察典,一时间许多学者以为逢迎时相夏贵溪之意,不许其称为王门弟子。然而其弟子顾宪成创东林学派,所以黄宗羲认为东林异源于此。
薛甲,字应登,号畏斋,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授官兵科给事中。官至四川、赣州金事副使。驾信象山、阳明之学。
查铎,字子警,呈毅斋,宁国径县(今安徽涅县)人,嘉靖年间进士,授德安府推官,后为刑科给事中,官至广西副使。拜王畿、钱德洪为师,墨守“致良知”说。
该学派认为“心”即“良知”是世界的本体。说:“万物皆具于心”(《薛方山纪述》)。
又说:“天地万象,吾心之糟柏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谓心者,非今一团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灵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谓良知也”(朱得之《语录》)。
说:“良知与知识不同。良知是天命之性,至善者也。知识是良知之用,有善有恶者也。”
还认为:天命之性,能生万物。天命之性却又不与万物匹比,所以叫做“独”,这就是“心之灵”。”此心之灵,天理人欲,毫忽莫掩,又谓之独知”。
又认为循“天理”,去“习气所蔽”即“致良知”。说:“慎独即是良知”。时时不忘遵循“天理”,使“念虑觉识”和“视、听、言、动”,“不为习气所蔽,即是致良知”。
该学派认为“感物为格”。说:“格物之为感物,彰彰明矣”。“夫不能感物者,必其知有未致”。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米得之《语录》;薛应旂《薛方山纪述》;薛甲《文集》、《心学渊源》。
三、闽粤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方献夫、薛侃,主要学者还有杨骥、周坦等。
方献夫,字叔实,号西樵,少年中进士,官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
拜王守仁为师,为王门岭南弟子的第一人。又官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引疾归里。后又起用为武英殿大学士。
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今广东揭阳市)人。正德年间进士。
请归养亲,于江西拜王守仁为师,学习四年。先后授行人、司正。终因立储上疏,遭太常彭泽、少傅张字敬的诬枉罢官。归田讲学,弟子百余人。
杨骥,字仕德,先拜湛若水为师,后来卒业于王守仁。
该学派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所谓“天由心明,地由心察,物由心造”(薛侃《语录》)。
又提出认识人应从“可见可闻”人手。说:“学不明,世儒只在可见可闻、有思有为上寻学,舍之,便昏债无用力处”。
“道本家常茶饭,无甚奇异”,“世人好怪,忽近就远,舍易就难,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提倡舍生取义。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忘躯求道之意”(薛侃《语录》),“重生是养口、体者也,成仁取义是养大体者也”。
儒家这种“舍生无欲”与佛老不同。佛老“二氏之敝,在遗伦”。即儒家舍生是不惜以最大代价履行社会义务,而佛老的空无是逃避社会责任。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薛侃《语录》;薛侃门人《研几录》。
四、北方王门学派
北方之为王氏学者独少,穆玄菴既无问答,而王道字纯甫者,受业阳明之门,阳明言其“自以为是,无求益之心”,其后趋向果异,不可列之王门。非二孟嗣响,即有贤者,亦不过迹象闻见之学,而自得者鲜矣。
北方门是明代阳明心学“王门七派”之一,而洛阳王学又是北方王门的主力军。此派学者在学宗阳明的基础上多有发明,为阳明心学北移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时蔚为北方大宗。
它即是阳明心学在北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学派,也是传承“洛学”的重要学派。
五、楚中王门学派
湖南一方的王守仁门人学派,代表人物有蒋信、冀元亨。
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明朝中后期楚之常德(今湖南常德市)人.嘉靖年间进士。
官为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判、郎,又为四川佥事,兴利除害,禁道士妖术;升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书院和文明书院.后归故里,建学校于桃花冈,学徒云集。
曾先后拜王守仁和湛若水为师,学术得于湛若水较多。
该学派主张'心'是世界的本体,心产生'气',即'太和','气一分殊'产生世界万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本文下同)
认为'人除却血肉,只有这一片精灵唤做心'。
'命之曰心,本取主宰之意,心之活泼泼处是性。''宇宙浑是一块气',亦称'太和',源自于'穆',即无或默,源自于'命',源自于'道',源自于'诚',源自于'太极',穆、命、道、诚、太极皆同义,总之是'一个神理'。
从'心'来看,便看到'心'产生'气','心'活泼拨的性质便是'天性之命'。事物同出于一个'太和',所以形形色色,原因是'气一分殊'。
又认为释学为'空',儒学为'空处见实'。
说:'要之,圣学与释氏,智原是不同,释氏只要见一个空,圣人却是于空处见万物一体。自身与万物一例,所以此心便无所不贯,人伦日用,何处容增减一毫?'
该学派主要著作有蒋信著《桃冈日录》。
六、左派(浙中王门学派)
代表人物有钱德洪、王畿。
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明朝中后期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
王守仁平定“震源之乱”后,返故里,钱德洪与同邑人范引年、管州、郑崽、柴风、徐珊、吴仁等数十人同拜其为师。因到余姚投师的人日益增多,钱德洪与王畿代师疏通学术大义,一时称其为教授师。
嘉靖年间,王守仁出征在外,钱、王二人代师主持书院。然后,钱德洪出任苏学教授。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拜王守仁为师。会试得中,却未廷试而归,重返王守仁门下。
前后四十年无日不讲学。自北京、南京及吴、楚、闽、越等地,到处都有讲舍,尊其为儒宗。
该学派认为“良知”说是当世学术的精髓。认为,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以唤醒人心,求“仁”就是孔氏学说的精髓。
战国时期,孟子又提出“义”,没有“义”,“仁”无由达到,“义”便是孟子学说的精髓;晋梁以来,佛老泛滥,宋儒遣复古礼,执“礼”便是宋儒学说的精髓。
王守仁提出“良知”,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学术的精髓。(黄宗羲:《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学术精髓都是因时而立。
该派固守师说。
坚持以先天统后天。主张“和而不倡”,说:“吾人之学,切忌起炉作灶,惟知和而不倡,应机而动。
故曰‘乃见天则,有凶有咎,皆起于倡”。认为“正心为先天之学,诚意为后天之学”,“心”即“良知”,是框定世界万物的规矩或标准,一言蔽之,是“先天统后天”。
还说:“谨独(慎独)即是良知”,“良知不由学虑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
该学派著作有王畿《论学书》、《语录》、《致知议辨》;钱德洪《会语》、《论学书》。
七、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是中国明代学者王艮,属于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左派王学”。
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主讲于安定书院,宣传“百姓日用即道”,开始泰州学派的创立之先河,学生多是下层社会人士,如农夫、樵夫、陶匠、灶丁等。
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标揭,阐述“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虽被斥为异端,却道出小市民的心声。
其门下有朱恕、颜钧、王襞、罗汝芳、何心隐、李贽、焦竑、周汝登等人。
但因过于狂禅,《四库全书》不收李贽、罗汝芳、颜钧、何心隐、周汝登等人的著作。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王艮门人辑有《心斋全集》6卷。
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反对“无欲”,主张“寡欲”,与百姓同欲。
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的观点,五伦中,他最重朋友,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某些特点。著作多散佚,今有中华书局版《何心隐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心学的一个核心在于区别于之前理学等学派,提出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虽然心学各个学派的发展利弊皆有之,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流传,无疑影响了后世。
他对自己心学的梳理概括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是,心学学派自从王阳明创立初始,就被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和朝中大臣所贬斥,明清两代一直都没能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儒学更是彻底衰落。
左翼派和右翼派是什么意思?
1.其实,用“左”和“右”来区分政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且起源于18世纪时的法兰西。
当时,贵族和基督教徒坐在法国国王右边,而手工业者、商贩等第三阶级的代表则坐在法国国王的左边。坐在右边的人代表上层社会的利益,主张维持世袭特权和君主制;坐在左边的人代表中下层民众的利益,主张共和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强调民权。
受此影响,后来的欧洲国家议会普遍以座椅为界,议员分成左右两边就坐,并逐渐演变出了“左派”和“右派”的说法。不过,“左派”、“左翼”、“右派”、“右翼”有不同的含义。
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左派站在地位等级较低的一边,要求革命输出(资产阶级革命);右派站在地位等级较高的一边,要求维稳(保持)。因此,“左”通常用来形容激进、冒险、革命的思想。“右”便意味着保守、退让、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