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整句话的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翻译)

7

士不可以不弘毅整句话的翻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翻译)论语心解

《论语》是言说不尽的……面对这部指导人生实践的语录体经典,不同时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围绕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是我们00后的优秀学生们斗胆来分享自我思考与阐释的原因,我们生活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阐释、解读语录之前,我们会参考前贤的经典解说,但更多会结合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去深入思考,故名“论语心解”。

泰伯篇第七章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洪昕悦:

这一则从对“士”的要求写起,描绘了“士”心怀理想、努力追求的状态。“士”需要刚强而又有毅力,因为他们的志向在于天下苍生,他们的理想是至高的道德,而追求理想的道路又是漫长而曲折,肩上的担子又是如此沉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他们的追求是内涵宽泛而丰富的理想品质“仁”,他们的目标是德才兼备、孝仁忠信的理想人格“君子”,远到什么程度呢?毕生为之,死而后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孔子始,“士”就是这么一群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道德理想的人。怀揣治国安邦理想的孔子游历各国不懈推行自己主张于社会的身影,即使“累累如丧家之犬”,也改变不了“温、良、恭、俭、让”的品德,也不停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脚步。

至于孟子,写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激励人心、传颂不绝的千古名句,自觉地树立起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极大地突出了个人的人格价值与其所肩负的道德责任与历史使命。(参考《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之后,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王安石“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有鲁迅写下“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依然能从古人的言语中感受其中激荡人心的力量。

俱往矣,继往开来的责任,还看今朝。

董馨忆:

本则提出对“士”的要求,首先有实现天下归仁的志向理想,且以此为一生目标;其次应当有达成这样标准的精神要求:刚强,有毅力。只有变得刚强、变得更有毅力,才能担负沉重艰难的梦想,一生坚定地走在遥远的道路上。

“仁人”首先要修身,具有忠、孝、敬等等品质,再将个人的修养及对身边的爱推己及人,扩大仁的影响力,使得天下归仁。能做到修身已经很难,“仁以为己任”不仅仅要求这些,而是需要一个人在达到一生的高标准外,有对他人无私的爱,还要对他人持续不断地进行道德教化。这样的教化又不能是苛责,而是源源不断的尝试影响。可这样的标准是几乎不能达到的,至今也无人能做到让人人性情仁厚,我想“士”也应该意识到了希望之渺茫,因为道路的尽头并非成功,而是死亡。

但“士”的珍贵之处在于,他知道希望渺茫,但依然坚定地相信、不懈地实践,并踏实地负重前行,“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在面对令人失望的现状时,也不苛责、不厌恶、不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尝试改变。

“士”不能是逃避的,不能是无情的,“士”应当是永远保有希望的,永远深深爱着人民的。而因为这样的希望和爱,“士”的心理负担总是沉重的。超脱世俗的人可以将心灵从沉重中解脱出来,“士”却是不可以的。“士”要在痛苦和绝望中保持坚定。

于是“士”的沉重,不仅是所背负的理想沉重,更是任务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沉重,许多黑暗和令人失望现状抨击的沉重;“士”之路的遥远,不仅在时间的遥远,更在距离希望渺远的遥远。而能承担这样的沉重、能忍受这样的遥远,依然以爱人之心走下去的人,必定“弘毅”,也不止“弘毅”。

今天这两位同学的“心解”有没有带给你什么启发?

对本则论语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引发了你对生活经验的何种联想?

人人生活乐不同,人人均可评《论语》,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在评论区书写自己的“心解”~

上一篇:【每日论语】8.6可以托六尺之孤

更多《论语》文言练习:如文-文言经典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