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东陵,清西陵几乎都开放,而明十三陵却只开放定陵和长陵?
河北遵化清东陵、河北易县清西陵还有北京的明十三陵现在都是旅游景区,但是虽然都是旅游景区,可是开放程度却不一样,清东陵开放了9处景区,其中包括乾隆的裕陵地宫和慈禧菩陀峪定东陵地宫;清西陵开放了埋葬的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陵寝,其中更是开放了光绪的崇陵地宫。
而明十三陵截止到2021年也只开放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明穆宗朱载坖的昭陵、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以及长陵神路五个景区,其中朱厚照的康陵是2021年4月份才正式对外开放,也就是在此之前明十三陵只开放了三陵,相对之下明十三陵比清西陵和清东陵开放的景区就少得多,那么这又是为何呢?
清东陵被盗挖的很厉害,而明十三陵几乎都保存很完善
清东陵和清西陵之所以开放度比明十三陵更高,主要还在于清东陵和清西陵都遭到过盗挖,尤其是清东陵被盗挖的很厉害。
清东陵被盗是始于民国时期1928年夏天,当时民国的小军阀孙殿英在二次北伐时投降国民政府易帜,被国民政府命令驻扎在遵化一带就地整编。在驻扎遵化时,孙殿英就打起了清东陵的主意,于是随后孙殿英以防备匪患搞军事演习为名义率军进入清东陵所在地马兰峪一带。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清东陵中共建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和乾隆的裕陵以及咸丰的定陵还有同治的惠陵五座帝陵。
孙殿英盗墓时他最初是打算盗挖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的景陵,但是由于孙殿英打开景陵后发现地宫内积水太深,于是孙殿英放弃了盗挖景陵,改盗了康熙的孙子乾隆的裕陵。
孙殿英除了盗挖了乾隆的裕陵,他还盗挖了奢侈的慈禧菩陀峪定东陵。孙殿英对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进行了破坏性盗挖,由于打不开地宫的金刚门,孙殿英命军队拿炸药炸开了金刚门,进入墓室后孙殿英将两座陵寝内的珍宝几乎盗挖一空。
由于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墓内陪葬品非常丰富奢华,因此孙殿英光运送墓中宝物就用了30多辆骡马车运输,由于这两座墓中宝物就足够多了,孙殿英担心夜长梦多,所以只盗挖了乾隆和慈禧陵寝便即收手。
孙殿英盗墓不止盗走这些价值连城的陪葬品,他的部下匪兵在盗宝时还对墓室内部破坏严重,乾隆与陪葬的两位皇后还有三位皇贵妃尸骨都被凌乱的扔在地上,以致后来满清遗臣收敛骸骨时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乾隆尸骨哪个是这五位后妃的尸骨。
慈禧的墓室内也遭到了很严重破坏,据记载满清遗老重新收敛慈禧尸骨时,慈禧身上凡是有点价值的陪葬品全部被盗走,连慈禧死时穿的鞋子都丢了一只。
可以说孙殿英的盗墓兵团对乾隆和慈禧的陵寝进行了破坏性的盗挖,同时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也开启了此后清东陵被盗的悲剧。
孙殿英盗墓之后引起了以清末帝溥仪为首的前清遗臣不满,而且由于孙殿英盗墓的恶劣行为也引起了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纷纷要求严惩孙殿英。于是孙殿英用盗墓得来的宝物贿赂国民政府要员,因此得以逍遥法外。
孙殿英盗墓之后还逍遥法外,也让后来的人有了大胆盗墓的想法,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河北遵化当地的土匪王绍义联合原日伪情报队长张尽忠等一众匪徒勾结清东陵护陵人后裔穆树轩再次进入清东陵,将孙殿英没有盗挖的其他清东陵墓葬盗挖一遍,
清东陵二次被盗使得除了顺治的孝陵之外所有皇帝、后妃、皇子陵寝都被盗挖。顺治由于生前提倡简葬,并且顺治按照满族旧俗举行了火葬了,顺治的孝陵之内只有骨灰盒和一些简单的陪葬品,因此顺治的孝陵才免于被盗。
清东陵二次被盗后,基本是全部陵寝全被挖开,尤其是康熙的景陵被盗的最惨,惨状堪比乾隆的裕陵,康熙和陪葬其中的四位皇后一位皇贵妃遗骸被随意丢弃,盗墓者走后景陵地宫内又再次发生积水,康熙和后妃的六具遗骨就被泡在水里好几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人员重新整理了景陵地宫,才将康熙及其后妃的遗骨重新归位。
所以清东陵被盗的非常惨,全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对其进行了保护修葺。相对比之下清西陵就比清东陵要好一些,清西陵共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绪的崇陵四座帝陵。
四座帝陵中只有1938年时,光绪的崇陵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所盗挖,不过盗挖崇陵的人虽然身份不明,但是似乎对崇陵熟门熟路,他们没有像孙殿英这样对地宫用炸药进行破坏式打开,而是熟门熟路的用松杆木片拨开了石门内的自来石,他们十分轻松地进入了崇陵,就好像崇陵地宫是他们修建一般。
因此虽然盗挖崇陵的这伙人身份不明,但根据他们对崇陵地宫的熟悉来看,他们极有可能是当初负责修建崇陵的工人,毕竟崇陵在1915年才修建完成,当时很多参与修建的工匠还都在世,所以这伙盗挖崇陵的盗墓贼中很可能有参与修建地宫的工匠。
令据民间传闻,这伙盗挖光绪崇陵的人将本来墓中陪葬品并不丰厚的崇陵盗挖之后,将其中的陪葬品变卖后换了近千套军用棉服,结合当时的局势来看,这伙人盗墓很可能也有军方背景,加之当时日本发动侵略,东北已经沦陷,还能在这种局势下用盗墓所得换军服的人很可能是将这批军服用于抵抗日寇侵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也算是盗亦有道了,以光绪生前对日本仇恨,即便他泉下有知估计也愿意献出自己的陪葬品用来抵抗日寇侵略。
清西陵除了光绪的崇陵被盗之外,其余三座帝陵都保存非常完好。这回再看明十三陵的情况,明十三陵中除了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思陵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被当地的山匪盗挖之外,其他皇陵几乎保存非常完好。
只有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6年,当时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联合郭沫若先生向国家申请打开明成祖朱棣的明长陵,想在其中找出《永乐大典》。郭沫若先生和吴晗先生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一直都想一睹《永乐大典》的真容,因此都想发掘朱棣的长陵去寻找《永乐大典》。
但是由于长陵的地宫入口十分隐蔽,一时之间考古队没有找到,后来正好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出现坍塌现象,于是考古队决定先对定陵进行抢救式发掘,也算是拿定陵练一练手,然后再发掘长陵。
结果考古发掘明定陵之后,由于当时技术落后,以及缺乏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外加当时的人文物保护意识并不是很强,因此定陵被打开后很多出土文物当即风化而“见光死”,让人十分惋惜。
经过明定陵的惨痛教训之后,国家决定拒绝主动发掘一切古墓,只对已经被破坏的古墓进行抢救式发掘,这项政策也一直持续至今。
在1980年在对雍正的泰陵进行修葺时在宝城琉璃影壁上发现了一个旧有的盗洞,因此专家们认为清泰陵很可能早就被盗,因此向国家文物局反映此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抢救式发掘。
结果在发掘时发现盗洞只有两米多深,这就说明曾经有盗墓者打过泰陵的主意,但由于某种原因并没有盗挖成功。因此发掘工作就此停滞,当时考古界对于继续不继续发掘清泰陵持有争议。
后来这件事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得知,夏鼐先生深知以当时国内的考古技术即便发掘成功也很难保证墓中文物不受到破坏,为了避免明定陵悲剧重演,夏鼐先生赶紧向国家文物局建议叫停发掘清泰陵。
鉴于明定陵的教训,加之当时的国家规定不主动对古墓进行发掘,因此清泰陵的盗洞被填平砌死,清泰陵地宫也得以继续完整保存,后来为了弥补好奇者的遗憾,国家整理并开放了光绪的崇陵地宫。
因此来说明十三陵只有思陵在民国时代被盗,还有就是明定陵在建国后被考古发掘。整体来说明十三陵在清朝建国后,清朝统治者为了收买人心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保护,在清朝的保护下,再加上民国时期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因此明十三陵现今都保存的非常完好。所以国家为了继续妥善保护明十三陵,也只开放了少数景区供游人参观。
明十三陵的年代久远,受自然侵蚀厉害,国家需要逐步的修复
其实不管是明十三陵也好,还是清东陵和清西陵也好,它们开放的绝大多数都是地面建筑,真正开放地宫供游客游览参观的只有万历的定陵、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东陵以及光绪的崇陵。
虽然清东陵中如康熙的景陵、咸丰的定陵、同治的惠陵都被盗挖且地宫也被打开,但并没有进行开放,尤其是康熙的景陵地宫更几乎不可能在开放了,景陵地宫被盗毁的十分严重且经常发生积水,因此也不适合接待游客参观,否则会进一步破坏景陵地宫。
因此国家出于保护文物的需求即便地宫已经被打开,但也没没有开放康熙、咸丰、同治三位皇帝的地宫参观。
同样道理,既然已经打开的地宫都没有开放,那么没有打开的清西陵雍正、嘉庆、道光这三位皇帝的地宫更不会打开了,清西陵只是开放了它们的地面建筑参观游览,只有惨遭盗挖的崇陵地宫被开放参观。
后来被考古发掘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当然是要对外开放了,而明十三陵地宫几乎都未开启,由于国家法规规定,也不可能再主动开启地宫供游人参观了。但即便如此为何明十三陵连地面建筑都不全面开放供游人参观呢?
这主要在于明十三陵地面建筑年代久远,这些地面建筑也都是文物,如果大范围开放让游人参观,那势必会对这些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耗。所以明十三陵没有完全开放,不过明十三陵现今也是在逐步整理,逐渐开放中。
比如2021年新开放的明武宗朱厚照康陵就是如此,就拿康陵来说,它的地面建筑在清朝时期就受自然侵蚀损坏的比较厉害,在乾隆时期就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在2003年时国家投入了3800万元对康陵地面建筑进行了紧急抢修,也是这次抢修完之后,才逐渐开放了康陵地面建筑的游览。
目前来说明十三陵其他的帝陵也需要国家一点一点进行修复,只有当全面修复好之后才能让它们最完美的展现给游客。
相比之下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地面建筑就比明十三陵保存的更好一些,毕竟它们也比明十三陵更加年轻一些。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去世之后即公元1661年,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落葬才算完事。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直到1915年光绪的崇陵修建完成才算完事。
清东陵和清西陵都比明十三陵晚很多年,并且清朝统治者对自己皇陵的维护肯定要比对明十三陵的维护更加用心和付出更多的金钱,因此在清朝统治的时期内,清东陵和清西陵保养都要比明十三陵好得多。
当初乾隆给自己修建陵寝时缺少金丝楠木,还特意打出了修葺明十三陵的名义,将明十三陵中部分地面建筑的大殿拆改为小殿,然后多余出的金丝楠木就被乾隆用来为自己营建陵寝了。
像这种情况都足以说明虽然明十三陵被清朝保护起来,但清朝并不用心,甚至还在其中偷工减料,这样一来明十三陵整体的地面建筑养护就比清东陵和清西陵差远了,所以国家也需要逐步对明十三陵进行修复,之后才能陆续对游客开放。
写在最后
由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年份比明十三陵更“年轻”,加之清朝对自己的皇陵养护用心度也比对明十三陵更好,再加上清东陵和清西陵都遭到盗挖,因此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开放程度也要比明十三陵高得多。
至于未来清东陵、清西陵甚至包括明十三陵会不会全面开放,那还得看日后对它们的地面建筑整体修复得效果,国家再决定是否对游客开放了,不过至于埋葬皇帝遗骨的地宫没有被发掘的肯定不会再被发掘了,也就看不到了。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北京明朝十三陵为什么只开放了定陵的地宫?
1.是开放,保护性开放,里面展览的文化都是复制品。 定陵地宫也是明十三陵唯一一个开放的地宫。明十三陵是北京的著名景点,地位仅次于故宫长城。但说是十三陵,实际值得看的只有一座万历皇帝的定陵,其他陵只能看看地面建筑,而定陵则开放了地宫。 陵区的主要建筑有石桥、碑亭、陵门、裬恩门、裬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祠祭属、神宫监等附属建筑。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
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
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出土的随葬品包括帝后服饰、册宝、明器、木俑、甲胄、刀、箭、金、银、玉、瓷器皿以及大量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