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和《中秋帖》那个作品对唐代狂草影响巨大?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是辉煌的,即使被其父的高山遮挡也沒能拦住其凌云势头。献之初师其父(羲之),后学张芝,诸体皆精妙,尤擅行草。献之的草书虽是学张芝,却在此体有独到创新,被世人称颂不已。
现在许多人都说是王献之创造了“一笔书”,其实“一笔书”是张芝所创,这在张怀瓘《书断》中有过明确描述。但献之已脱离了张芝的束缚,在行草上有独步创制,已然超越了师承,张怀瓘称其“雄武神纵,灵姿秀出”。
《中秋帖》有典型的“一笔书”特点,笔势连绵,如江河滔波;《鸭头丸帖》灵秀飞动,韵致天成。看到这两帖就能联想到米芾在此处曾经下了多少功夫。如论两帖对后世的影响,还真难以分出轻重,偏要说,还是《中秋帖》的影响稍大些。
个人认识。谢邀!
鸭头丸帖及译文?
1.关于《鸭头丸帖》——
明末清初的书画鉴藏大家吴其贞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如张怀瓘在《书议》中说的:“子敬才识高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献之字)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也。”
《鸭头丸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迹。因帖首“鸭头丸”二字而得名。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
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
此帖为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是他行草的代表作。起首是寻常应答,故运笔稍缓,似行书。后半部分笔底渐活,运笔渐快,行笔流畅灵动,更接近草书,欲与朋友晤谈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
此帖虽是行草,却严格遵守草书法度,除“不佳”、“当与”两字属连外,余皆独立。其点画处皆重而浓,非点画处皆细而枯,如“丸”字之钩点间细若游丝,既有引带之功用,又主次分明,突出了字形笔画。
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的自然变化。
此帖虽寥寥两行,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清晰地显示出小王书法纵逸奔放的气势,潇洒风流的神韵是王献之“极草纵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