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中国人讲求气节,但凡被贴上“汉奸”标签的,基本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但李陵除外,他战败后投降了敌国,致使全家被灭族。奇怪的是一千多年来,中国人选择了宽容他,仍然视之为英雄,即便在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待之以同情,甚至一度连皇帝都想办法招他归国。
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嫡孙。 李陵降敌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那年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击活动在天山附近的匈奴右贤王,同时命令李陵为李广利做粮草押运。
李陵不愿意,他对汉武帝说:我所统领的部下是荆楚豪杰,个个身怀绝技,希望可以独当一面,别让我们扮演保姆角色。汉武帝说,你想当先锋也行,不过丑话说前面,我可没有马匹给你,军士也只能你自己的5000人。
李陵拍拍胸脯,我愿意以少胜多! 李陵 于是,李陵由后勤部队变成了侧翼部队,任务从粮草保障变成了牵制敌方增援。这个部署存在太大漏洞,看起来作为侧翼部队的李陵有5000人,数量不算寒碜(当年冠军后霍去病只带了800人,就深入匈奴腹地,把匈奴老巢都端了),但问题是他这5000人是步兵,千里草原作战,实在不知道汉武帝和李陵哪来的信心。
大概是因为跟匈奴人的作战,捉迷藏的成分很大,那么大的疆域,能碰上都不容易,很多时候大军出动跟旅游差不多,两军连个面都照不上,所以按照这个大概率设计的战局。
这太儿戏了。开头跟他们设想的一样,根本没碰到一个匈奴兵,于是大军回撤。要说侥幸害死人呢,就在回军途中,李陵与匈奴单于的大军撞了个满怀。 5000步兵对30000骑兵!似乎李陵死定了。
两军开战,详情不细述,结果很意外,匈奴大单于的30000人被打得狼狈不堪,死伤数千,居然顶不住了。这要是传出去,大单于的脸还往哪儿搁?增兵!不管多大代价也要吃掉李陵!很快左右贤王的增兵到了,这时匈奴兵马人数达到了80000!想想看,这仗不用打,光马腿的数量足以压死李陵这5000号人了。
李陵五千敌八万 可是战争不是这么算的,战神级的李陵率着5000步兵,用了9天的时间,使匈奴人损失了15000人!大单于崩溃了,这仗实在没法打,他打算撤军。汉军离边境越来越近,再打下去,很容易被援军包了饺子。
悲哀的是,改变这场战争的一个小人物出现了,李陵手下的一名叫管敢的校尉做了汉奸,他向匈奴人出卖了李陵的军事机密:汉军箭矢用光了,刀枪也折损殆尽,现在只剩李陵和韩延年各有800人还有点战力,只要集中箭簇猛射黄白二旗(李陵和韩延年所率之军),汉军必败!
匈奴人大喜过望,依计行事。李陵激战9天,损失了2000人,要命的是粮草武器全没了,只能拿着车轮和短刀(尺刀)作战,援军迟迟不来。
这种情形下,结局已定。李陵命令士兵们各自突围,他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说了句:我没脸见陛下了。下马投降。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震怒,差点杀了为李陵说情的司马迁(改宫刑)。
一年多后,谣传李陵帮匈奴人训练士兵(实际是一位叫李绪的汉奸),汉武帝一怒之下灭了李陵全族。此后,汉庭多次派人联络李陵,希望他能归国,李陵以不能再二次受辱为由拒绝回归,直到老死异国他乡。
司马迁 一千多年来,关于李陵的争议不断,但绝大多数人认为,虽然李陵投降匈奴,但他已经尽了力,责任不全在他,情有可原。尤其在民间,李陵降匈奴的事,相对于他的美誉度,连萤虫之光都算不上。
为什么视气节为生命的中国人,会如此大度地原谅这么一个投敌卖国的汉奸?
首先,司马迁的立场对后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因素。
司马迁和李陵是好朋友,因为替李陵辩解受了宫刑,足见两人关系不一般。
司马迁一直认为李陵“有国士之风”,投降的事很可能是李陵的权宜之计,一有机会他一定会归汉。可惜汉武帝听信谗言,误杀了李陵全族,堵死了李陵回归之路。
在司马迁眼中,李陵投降迫不得已,是汉武帝处置不当,才导致李陵有家不能归,有心无处效的结果,这个“汉奸”是被逼出来的,李陵身上穿的是“汉奸服”,可心一直是“大汉心”。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尽管有司马公个人的感情色彩,事实还是比较客观的。
其次,李陵祖孙三代的功业和不公正的待遇为他赢得了同情分。
李氏家族,自李广开始,就一直笼罩在“数奇”(汉武帝评李广语,意为“命不好”)的阴影中。李广本人一生经历文景武三朝,战功无数,但最终一生不得封侯。李广的二儿子李敢被霍去病报私仇杀死,汉武帝却说他是被鹿角顶死的。轮到李陵,自幼备受器重,本是一战成名的好机会,却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同情。
第三,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不在李陵,他在战争中的表现值得尊敬。
有人说,战争失败归咎于李陵不听指挥,立功心切,非要改变汉武帝的部署去打前锋。这分明是睁眼说瞎话,李陵想立功是事实,也无可厚非,行动计划的改变是汉武帝许可的,行动路线也是汉武帝制定的,为什么要把责任归于李陵?反倒是汉武帝为什么不及时派人接应?后来汉武帝后悔过,说路博德没听他的话去接应李陵,责任一眼分明。
我个人觉得,其实汉武帝从一开始就是想让李陵打前锋,之所以先说让他押运粮草,无非是激将法而已,所以李陵的话一出口,汉武帝立刻就答应了他。
这场兵力悬殊的战争,不应该被认为是一场失败。倘若不是作为主战场的李广利的失败,谁会认为作为牵制力量的李陵是失败的,况且他歼灭了三倍于己的敌军。战略目标失利了,战术胜利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李陵的命。
相反,如果战争胜利的话,李陵可能就是第二个霍去病。
第四,全族被冤杀,让人扼腕。
汉武帝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帝王,一生中他杀人无数,不管你有多大功劳,一朝翻脸,身死家灭!李陵投降权宜之计说,得到了史学家的一致认可,当时汉匈交战,武将反复投降的事屡见不鲜,从某种程度上说,用这种不惜沾上污点的方式力图再次报国,比单纯的死社稷还要艰难,更值得赞许,当然以此为借口的真正的汉奸不算。
汉武帝因为错误的情报,冤杀李陵一家,不但让人叹息那些无辜的生命,更主要的是,从此,李陵归汉的路被堵死了,他洗刷身上的耻辱的机会没了,他从此真的成了汉奸!难道汉武帝不该承担责任吗?
第五,投降后,李陵没有做实质性的伤害汉朝的事。
这点争议较大,有人以李陵受封匈奴右校王,做了驸马,曾经出兵拦截过李广利,劝降苏武等一些列事,说明李陵已经成了真正的汉奸。是的,这些是事实,但作为一个已经心死之人,这点举动不足为怪,没有带着“皇军”去清乡就不错了,况且他的这些举动并没有给汉朝带来实质危害。相反,他还杀了真汉奸李绪,为此他差点被阏氏杀了。
第六,一句“陵归易耳,然老公不能再辱!”,凌然气节感动国人。
汉昭帝时期,霍光和上官桀辅政,派人劝李陵归汉,使者带来了朝廷的各种许诺,也体谅了他的不得已,甚至暗示当初责任在皇帝。
多好的机会,终于可以昭雪了,可以洗掉身上的污点了,但想不到李陵却拒绝了。
很少有人能读懂李陵拒绝归汉背后的含义。大多数人认为,以李陵的经历,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有好结果,以汉朝复杂的政治,他迟早会被清算。留在匈奴安享汉奸的幸福生活,是他最好的出路。
错矣!其实在李陵的心里,他的投降是忍辱偷生,为了平生的抱负,他不得不承担这个侮辱,然而汉武帝的举动,却真真正正地把他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他被迫接受了第二次侮辱!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让他再次选择背叛匈奴,这个他被迫接受的异国?让他再次揭开自己刚刚愈结的伤疤?让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辱? 那我李陵还是人吗?连汉奸都不如了,连人的资格都没了!所以“老公不能再辱”,让我守着这最后的一点,作为人的气节吧!
“老公不能再辱”,多么凄仓悲凉的内心啊!如果再给李陵一次选择的机会,我相信李陵绝对不会选择投降,那是一条不归路,即使你是忍辱负重,可历史往往不再给你洗刷耻辱的机会了,你只能茹苦独行,形同鬼魅!
60岁的李陵病死于塞外草原,他湮没于历史长河。国人没有忘记他,更没有粗暴地将他打入耻辱的汉奸名册,他得到了后人的尊重与谅解,他的气节已经荡清了他的污浊。
安息吧,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