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保供稳价,重磅举措不断!
据国家发改委昨日消息,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此外,国家发改委昨日会同有关部门部署煤炭产地存煤场所清理整顿工作。
昨日晚间,市场传言,煤炭要出“限价令”。专家认为,随着增产保供政策的落实,煤炭供需矛盾已经大为缓解,随着未来部分产能产量的进一步释放,供暖用能需求将得到充分保障。从供需基本面上看,煤炭价格已开启下降通道。
10月25日,国家外管局上海分局召开会议,对房企境外债到期情况进行摸排,要求周三前提交本年度境外债到期情况,周五提交今年年底境外债的安排,含到期本金和利息,回购需求、自有资金安排等。
昨日,国内商品呈现工弱农强局面,农产品中油脂类涨幅居前,化工、黑色两大板块部分品种重挫。此外,红枣一反上周的强势表现,主力合约封于跌停板。从资金流向来看,昨日文华商品指数流入逾20亿元,黑色、油脂两大板块仍是资金集中涌入地,同时日内资金在其余板块流出相对较少。
昨日夜盘,煤炭类期货重挫,截至夜盘收盘,焦煤主力合约跌逾8%,动力煤、焦炭主力合约跌逾6%。
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据中国政府网10月26日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方案提到,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能源保供稳价措施频出
据国家发改委昨日消息,近期,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按照《价格法》及制止牟取暴利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规范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煤炭价格长期稳定在合理区间。
此外,国家发改委昨日会同有关部门部署煤炭产地存煤场所清理整顿工作。
关键时刻,中美通话
据新华社报道,10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应约与美财政部长耶伦举行视频通话。
黑色系普跌延续
上周受到高压政策的影响,大宗商品出现集体回调,黑色系大幅下挫。本周,铁矿石主力2201合约持续上行,昨日以3.03%的涨幅收报于714.5元/吨。
“上周,动力煤期货的大幅下跌对市场整体情绪构成了冲击,众多商品期货价格皆出现下跌。也就是说,上周铁矿石的下跌主要是受到市场整体情绪的影响,跟铁矿石自身因素并无多大关系。而本周以来,虽然动力煤期货价格仍在下跌,但其他品种都开始向自身基本面回归。”西南期货分析师夏学钊说。
对于铁矿石,夏学钊分析说,支撑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钢厂复产增加了铁矿石需求。进入10月份以来,全国高炉产能利用率从9月末的78.69%上升至80%以上。另一方面是海运费上涨抬高了铁矿石成本。从西澳到青岛的海岬型货轮运费价格累计涨幅超过10美元,从巴西港口到青岛的海岬型货轮运费价格累计涨幅超过18美元。
不过,在夏学钊看来,尽管连续三日出现上涨,但铁矿石并不具备趋势性的向上动能,反弹空间有限。“从需求来看,钢厂复产空间有限,全国高炉产能利用率继续提升的阻力较大。进入11月份后,钢厂生产会受到能耗双控考核、采暖季环保限产等方面的压力。换句话说,11月份之后,钢厂限产力度可能再次加大,铁矿石需求或再度回落。从海运费来看,实际上近期海运费价格已经出现下跌。”他表示,铁矿石价格中期走势的关键因素仍然是需求的变化,全国高炉的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仍需重点关注。
“在港口库存持续累库的背景下,铁矿年内剩余时间上行空间较为有限。”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梁海宽说,从自身供需的角度来看,近期铁矿基本面进一步走弱。近期各地钢厂限产力度再度增强,五大钢种产量再度出现明显下降,上周日均铁水产量止涨转跌,环比下降1.64万吨至214.58万吨,247家钢厂进口矿日耗环比下降0.83万吨至265万吨,铁矿需求国庆节后短期边际改善后再度下降。要完成粗钢同比不增的全年目标,四季度铁水仍有较大的减产压力,铁水月度同比减量或将维持在800万吨以上。
梁海宽表示,当前港口库存总量矛盾已较为突出,且后续累库仍将持续。终端需求旺季临近结束,后续成材累库压力将逐步增加,届时下游对铁矿价格的打压力度将再度增强。整体而言,铁矿价格近期仍易跌难涨,当前追涨风险大于收益。
昨日,山西省工信厅发布通知,要对全省开展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核查。据了解,这是今年第一个开始进行粗钢产量核查的省份,预计其他省份会陆续安排。
“之前要求各省份在11月底前完成全年目标的传言,据了解基本属实,2021年度粗钢压减的目标或为2000万吨左右。由此可见,粗钢产量在年底前的2个月尤其是11月份将会大幅压减。此次山西省开始的产量核查预计是为11月份制定压减方案进行摸底。此举或具有标志性意义。”某市场人士表示。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昨日多家钢厂发布了调价公告,涨幅最高为方大特钢,调价幅度10元/吨,跌幅最高为福建三钢,调价幅度350元/吨,具体占比:上调1家,占比4.5%,调价幅度10元/吨;下调17家,占比77.3%,调价幅度10—350元/吨;持平4家,占比18.2%。
市场人士表示,目前政府多部门加强监管,严禁市场炒作,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商家或有恐慌性抛售,预计短期内钢材价格仍维持偏弱运行。
动力煤方面,跌势仍然延续。昨日,动力煤主力合约2201盘中一度逼近1200元/吨一线,创近一个月低位,截至收盘跌7.73%,收报1237元/吨。成交量续降至6.25万手,持仓量降至3个月低位。
基本面方面,上周监管部门密集出台各项举措,层层加码,10月24日国家发改委再发四篇文章,力促煤炭市场回归理性。10月5日以来,全国统调电厂供煤已连续20日大于耗煤,10月24日,统调电厂供煤714万吨,电厂存煤达到9569万吨,比9月底增加1700万吨,可用17天。随着煤炭产能进一步释放,大秦线检修完毕,电厂供煤预计将进一步提升。煤价调控施压下,近日多处煤矿主动降低煤炭坑口销售价格,我的钢铁网发布的秦皇岛港Q5500动力煤价格续降100元至2050元/吨。不过,随着11月中旬冬季用煤旺季临近,下游低库存依然存在隐忧,需密切关注政策和供需平衡关系。
“从当前走势来看,暂时还没有止跌企稳的现象。国家发改委还在不断加大保供稳价的力度,同时市场观望情绪还比较浓厚。而相应的日耗也仍然处于季节性低位。后市来看,近两周日耗都处于从低位逐渐复苏的时期,矛盾并不突出,因此价格仍然会偏弱势。而11月中旬左右,如果日耗有较大的同比增长,那么供需面还是有所偏紧的,将对价格有一定的支撑。”一德期货动力煤分析师曾翔说。
油脂涨势重启,全球油脂油料仍然短缺
受原油、外盘豆油及棕榈油价格连续上涨提振,国庆节后油脂板块不断上行,刷新年内高点。
“近期国际和国内油脂现货市场基本没有变化,产地新作供给偏紧、消费国和区域库存持续处于偏低水平仍然是支撑价格和基差维持在高位、保持强势的主要原因。”鲁证期货研究所植物油首席分析师史恒昱说。
事实上,上周黑色板块的快速调整带动国内大宗商品集体快速回调,但油脂调整空间很小。“最近几个交易日,尽管国内商品指数的重心继续下行,但大类品种间的分化在加强。在生鲜、食品类商品现货短期快速上涨的背景下,资金从工业品流向农产品的动作还在持续。”史恒昱说。
“中长期来看,国内市场的高基差将是决定近月合约行情的重要逻辑,近期沿海油厂产能受限,包装油订货量有所反弹,散油基差企稳,这同样对盘面价格形成了支撑。”史恒昱说。
在新湖期货农产品分析师陈燕杰看来,前期油脂板块的强势上涨,主要驱动或源自国内。她介绍说,9月中旬至今,山东、江苏等地限电叠加到港大豆偏少,导致榨利较好背景下国内大豆压榨量偏低,成为国内油脂供给新的驱动因素。虽然国内豆油需求目前相对偏淡,从库存变化角度看,限电冲击较小。但市场参与者更担心的是限电的持续性。
“国庆节后,国内豆油及棕榈油库存出现回升,棕榈油基差报价一度走弱。但本周开始,三大油脂库存均有不同程度下滑。”陈燕杰说,因此,从短期库存、基差、进口利润及中期供需看,油脂仍无下跌的理由,但仍需谨防政策调控风险。
目前,拉尼娜气候成为市场热点之一,NOAA气候预测中心10月14日宣布,拉尼娜现象已经发展并将持续第二个冬天。对于即将到来的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的冬季,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87%。
基于此,南美大豆及东南亚棕榈油的生产将受到一定影响。对此,史恒昱表示,现在从ONI指数和远期ENSO预测模型来看,已经进入了弱拉尼娜天气模式的影响。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在拉尼娜天气模式的影响下,南美大豆在播种期和关键生长期可能将会经历降水低于正常水平的过程,而东南亚棕榈油主产区的降水可能高于正常水平,影响采摘作业和从田间到毛油压榨厂的短途物流。拉尼娜天气模式的预期可能对油脂油料的远期定价起到利多作用,但需要动态评估,现在还为时尚早。
“秋冬季的拉尼娜,一方面可能导致东南亚地区降雨偏多,从而影响印尼及马来西亚雨季的棕榈果采摘及运输,进而影响产量,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另一方面,若拉尼娜导致的干旱持续至2022年1—3月,即巴西及阿根廷大豆的生长关键期,也会影响南美新作大豆的单产。但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更多还是影响阿根廷的大豆单产,对巴西单产的影响较小。”陈燕杰说,因此,目前来看,拉尼娜是国际油脂油料产量可能低于预期的潜在因素。但具体影响,还需看拉尼娜的实际强度、影响程度及持续时间。
事实上,当前油脂油料不断刷新历史高点,仍是全球油脂油料短缺的结果。“目前国际棕榈油及菜油FOB价格同样刷新历史高点,估计豆油出口价格也在历史高点附近。进口成本的上涨,推动国内油脂油料价格重心不断抬升。”陈燕杰说,从国际植物油角度,仍有向上的驱动,主要是拉尼娜的潜在影响。国内角度,主要驱动是供给端的偏紧及需求逐渐进入季节性旺季。春节前,需要关注的因素是:国际棕油减产季产量、国内12月之后船期棕榈油进口利润变化、国内限电对大豆压榨的影响何时显著改善、春节前的集中备货情况。
盘面去升水,红枣期货跌停
随着新季红枣开始集中下树,前期减产题材逐渐落地,昨日红枣盘面出现深度回调,主力2201合约跌停,跌幅10.01%,报13940元/吨。
“过去一周,宏观上利空消息频出,针对下半年以来节节攀升的基础能源价格,国家打出了组合拳,动力煤、焦炭、焦煤、纯碱、PVC、甲醇等品种跌幅较大。受此影响,农产品也没有太过抢眼的表现。”华融融达期货红枣研究员黄璐璐说。
对于昨日红枣全线跌停的原因,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院长王骏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少量新季红枣已经运抵沧州市场开始交易,某龙头企业现货特级10700元/吨,新季红枣销售价格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二是近期局部疫情复发,市场担心疫情再度影响物流和客商看货,导致红枣消费受阻。三是2112合约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交割了,目前期货升水现货幅度比较大,有回归预期。在现货销售不温不火的情况下,期价有向下回归需求。
据我的农产品网数据显示,产区方面,10月26日阿克苏统货5.2—6元/公斤,环比前日上涨0.5元/公斤;阿拉尔统货5.5—7.5元/公斤,环比前日上涨0.5元/公斤;麦盖提统货5.5—7.5元/公斤,环比前日上涨0.5元/公斤;销区方面,10月26日崔尔庄市场零星上市的新货要价较高特级6.00—6.50元/斤,一级在5.00—5.25元/斤,二级在4.30元/斤左右,实际成交少量。陈枣一级灰枣主流成交价在4.50—4.75元/斤,二级灰枣主流4.00元/斤,根据市场货源产地、品质的不同,等级高货源价格更高。
“近两周红枣期价波动加剧,主要原因是距离新季度红枣的上市不足半个月,市场对于开秤价充分博弈。而现在阶段新枣湿度较大,产区少量下树,成交零星。价格仅供参考,对开秤价而言只是初步预期。新枣大量上市之后,成交出来的价格才具有代表性。”黄璐璐表示,另外,还需要关注今年新疆产区的防疫政策,对于疫区前来新疆的采取隔离措施。管控政策严格,是否会对今年产区的抢收氛围形成影响,还需持续关注。去年新疆产区由于正值红枣采收季节喀什地区突发疫情,利好非疫区产区,去年收购期仅仅一个多月就抢收结束,而喀什地区受疫情影响,收购期延长。
“多数客商认为目前红枣价格偏高,且从季节性上来讲,11月份是集中性下树阶段,市场供应增多,新季红枣现货价格存回调可能。但本年度由于减产,叠加化肥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后种植成本增加,枣农惜售心理较强。预计新季红枣现货价格回调空间有限。”王骏表示。
王骏认为,受减产及成本上升的影响,新季红枣产区开秤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此外,市场对新疆红枣商品率仍有争议。收获阶段如出现过量降雨易导致红枣出现裂果等现象,也将影响红枣商品率。根据天气预报来看,未来一周产区无过量降雨,天气对情绪的影响会逐步转淡,因为红枣近期已逐步开始收获,天气炒作时间窗口后续会逐步关闭。
高波动的市场行情可以看出多空双方的博弈十分激烈。“空头最大的底气在于现货迟迟不见启动,旺季不旺,现货价格低迷。本周广州如意坊价格为:美农一级9800—10200元/吨,二级8800元/吨,三级8400元/吨。多头的理由则在于判断今年红枣大幅减产,同时认为没有足够多标准仓单可供交割。这就是目前红枣期货和现货价格走成两条分叉线的表面原因。”黄璐璐说。
不过,究其背后深层原因,黄璐璐认为是红枣基差贸易商参与难度太大、期现结合力量太过薄弱的现实。
在黄璐璐看来,基差贸易商不具备现货收购和加工以及销售的能力是制约其参与期货市场的原因。“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远低于工业品,一批统货看走眼,单吨成本就会增加1000元/吨。那么只能委托有注册标准仓单能力的大厂代加工。但是主流的红枣生产企业都要求标准仓单的买方打15%—20%的订金,这样才能保证供给标准仓单。这个要求对红枣生产企业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对基差贸易商不安全,尤其是在期价大幅度上涨的背景下,一旦延迟交货对基差贸易商的打击是致命的,所以这种模式注定无法放量。此外,另一个难点在于收购了统货之后,注册完标准仓单剩下的三四级以及等外货如何处理。没有现货销售渠道就很被动。”她说。
“这两个天然的门槛,导致基差贸易商这种期现纠正的力量无法大举介入红枣市场,所以红枣现货价起不来实属正常,预期新季红枣统货价格不高也实属正常。”黄璐璐表示。
黄璐璐认为,新季度枣未下树前,红枣主力2201合约多空分歧仍较大,新枣下树或将走交割逻辑,目前由于新枣还未加工出来,商品率不能确定,但今年的减产也使红枣的品质有一定提升,沿用去年的商品率来推算,按统货价格6500元/吨,交割品成本在11583元/吨左右。盘面价格升水现货价格,考虑到疫情原因,能否对红枣产区形成抢收氛围产生影响,还需持续观察。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