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标志着我国以政府信用为商业银行和存款者提供担保的时代即将结束,为我国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乃至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层“缓冲垫”,使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得以保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必然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带来商业银行负债端市场竞争加剧,从而推动商业银行推进负债业务转型,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端的经营管理水平。
存款保险制度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落实存款保险制度主要为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打下重要基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风险议价,也是一个风险释放的过程。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东南亚、拉美地区、日本等。因此,许多国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或进程中建立了本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意味着政府对存款人的无限担保。因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真正动因,是政府通过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为存款人的利益保证设一个上限。
自从1996年我国开启利率市场化至今,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和债券利率市场化,后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目前,国内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以及存款利率下限管制;实现了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外币存贷款、货币市场利率、同业存单等利率定价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现在只剩下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其前提就是要确保商业银行风险可控,而不是恶意揽储造成存款市场无序竞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入加速期,存款利率上浮的障碍消除。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表明政府对于商业银行存款提供的隐性担保逐步变为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也意味着在制度化的风险防范体系下,监管上对商业银行负债端差异化竞争风险的容忍程度将有所提高,也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全面利率市场化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转型
从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将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含外资法人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各家商业银行将处于公平的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将划清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为银行兜底或者担保,除非“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将加大银行业市场竞争,抬高负债端的资金成本,促进银行负债端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负债业务结构,提升负债业务经营效率,提高客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风险议价与定价能力。存款保险制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转型:
导致银行吸收存款竞争更为激烈。近年来货币基金与银行理财规模迅猛增长,加快了银行存款的分流速度,使银行存款增长乏力。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2014年三季度末的存款总额合计为75.62万亿元,较二季度末下降约2%,其中13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在第三季度呈现了负增长。三季度末,有10家上市银行的存贷比超过了70%,其中的6家银行超过了73%,接近了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存款增速下降将严重制约商业银行未来的业绩增长,并加大流动性风险。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银行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全面放开,今后银行业吸收存款的竞争更为激烈,银行必须尽量稳定存款的增长,从而稳定银行的资产负债指标,保持盈利增长与风险可控。
“存款搬家”导致银行存款重新分布。在银行不发生经营风险的情况下,按照存款保险制度50万元的赔付封顶,存款保险制度将最大风险进行了锁定,中小银行在存款利率放开后或将会提高利率以吸引存款,所以中小银行有可能成为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初期的最大受益者。日本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业就出现了存款从都市银行(全国性银行)向地方银行(地区性银行)转移的“存款搬家”现象。当然,未来如果小银行发生潜在的经营风险,储户为规避风险,一定会将存款转移到大型银行,引发小银行被挤兑。另一方面,对于在某一家银行超过50万元上限的存款客户,出于安全的角度将会转移部分存款,从而获取更高的存款保障,特别是对于城商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银行而言,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初期,其存款搬家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伴随银行存款的重新分布,小型银行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与风险控制能力。
差别费率制将使银行重视风险管控与成本定价。意见稿显示:“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预计在实施初期,可能按照商业银行属性分为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信用社等类别,各类别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率水平。在相关制度与条件逐渐完备后,存款保险费率则可以参照各银行的存贷款规模、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来综合确定。央行强调我国初期适用的费率水平远低于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和现行水平,对商业银行整体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差别费率制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划分,使得银行业的风险得到充分定价,高风险银行的费率高,低风险银行的费率低,最终经营能力差与风险管控能力差的小型银行的高风险将被市场识别,高风险定价将面临更高的成本,使其盈利能力受到负面影响。
息差收窄推动商业银行重视资产端与中间业务创新。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将面临负债端管理和维护的成本上升的现实,从而导致银行息差缩窄,通过负债端传导到资产端,进一步影响银行资产配置行为。这将会推动银行重视资产端业务创新,优化资产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提高资产定价能力。另外,银行也要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资源配置效率,拓展私人银行、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代客理财等新兴产品,从而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优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存款保险制度对商业银行负债端的业务结构、业务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将产生重要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仍旧存在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对存款的过度依赖的问题,而且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期限不匹配,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发生金融市场波动与存款挤兑现象,商业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与经营风险。因此,为适应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利率全面市场化的形势,商业银行必须调整负债结构,实现负债结构多元化,同时开发负债工具,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形成一个高效稳健的负债体系,增强资产稳定性和提高盈利能力。
改变存款结构,趋向定期化和长期化。从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来看,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两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比重逐步上升。说明主动负债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上升,而活期存款的比重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目前的突出问题是“短期存款占比高,中长期存款占比低”,这与资产结构严重不匹配。近年由于互联网金融与理财产品的迅猛发展,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也趋于下降,今后活期存款理财化、定期化趋势加剧将成为常态。
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思维,应认识到活期存款稳定性差,更易导致“存款搬家”,而从有利于增加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长期角度考虑,今后要增加定期存款与长期存款的比重,这有利于提高存款稳定性,改善银行资金流动性状况。更重要的是,存款结构的定期化与长期化,更有利于改变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的“存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错配”,从而降低由此产生的隐性流动性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应大力组织对公存款和批发性大额存款,尽力优化存款结构,降低存款保险理赔范围内的存款占比,减轻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存款保险费支出压力。
优化负债结构,实行差别定价机制。目前,商业银行存款大多以期限作为确定利率水平的依据,造成不同的账户余额对应的是相同的利率水平,没有考虑不同账户资金余额对银行贡献度的差别问题。在今后存款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这种设计对许多客户群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负债期限、流动性管理以及利率趋势等指标综合考虑,合理设计存款利率水平与定价机制,最大限度地吸收低成本而长期稳定的存款。要通过对不同的资金客户、存款期限、产品负债进行差别定价,对长期稳定大额的账户资金给予利率上浮(存款利率上浮限制取消后),而对短期小额账户资金给予正常利率。
同时,要根据历史数据,摸清自家银行的长期、中期、短期资金来源所占比重,测算稳定性存款余额的水平,要根据利率走势预期,主动调节银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做到资产和负债期限上相匹配、规模上相对等,保证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稳定性与流动性。在管理好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期限匹配的前提下,合理拓展同业业务、发行债券和票据等业务,进一步优化负债结构,减少对传统存款业务的依赖。
创新负债工具,实施主动负债管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资金来源过程中主要以被动型负债为主,主动型负债产品与工具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坐等客户上门”的被动负债观念与做法将会被彻底打破,商业银行将从消极被动地吸收存款转向积极主动的负债管理。国外经验证明,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导致银行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即低成本的存款占比下降,而高成本的债券、可转让大额存单和拆借资金等负债成本占比上升。
因此,商业银行在巩固现有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开发负债管理工具,积极提升多元化的主动负债管理能力,降低负债成本的同时提高负债质量。一是通过大力开展债券业务及其衍生产品,在发行方式、付息方式、付息安排以及债券品种等方面实现多样化、差异化,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以债券为基础开展资产证券化,提高负债的流动性。二是央行已允许银行在同业市场上发行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英文简称NCD)以获取资金,银行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融资,大大增强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三是通过证券回购、担保抵押债券、银行票据等金融创新工具,丰富负债业务产品库,使负债结构更趋于合理化。
管控负债风险,加强负债成本控制。未来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利率市场化将使流动性风险敞口波动加大,资产证券化将使银行的负债期限更加多样化,加上金融创新使得一批金融衍生工具出现,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与稳定性结构将会受到考验。为了应对未来的各种风险和压力,商业银行必须抓紧改善内控管理,提升负债业务的监管等级与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小型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资本管理,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建立持续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优化资产配置,走资本节约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升风险拨备水平,保持存款风险监管指标持续达标。
在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负债的成本管理。在利息成本刚性支出增加的情况下,大力压缩非利息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等分摊到负债资金的营业费用。要放弃原有“唯存款规模考核”的粗放经营方式,逐步撤销盈利及效率低下的营业网点,减少储蓄存款人员及相关营销费用的开销。
提升服务品质,提高中间业务占比。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息差收入占比将会逐步下降,而提高非贷款利息收入占比将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缓解因存贷款息差收窄而对整体盈利能力产生的冲击。要通过提升服务品质,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增加客户的依赖感和粘性,带动存款业务和相关增值业务的发展。要提升多元化的经营能力,大力发展资产管理、财务咨询、投资银行等低资本低资源消耗的业务。要顺应利率市场化加速的行业形势,加快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率形式逐步转向资产管理业务形式,从固定收益类型转向资产证券化、结构化产品类型,使银行理财业务与其他资产管理业务一样,成为银行资产配置和为客户创造收益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