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礼仪文化解说(各个民族的礼仪风俗都是什么)

导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礼仪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程,服务文化强国与现代化新湖南建设,是当前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
民族礼仪文化解说(各个民族的礼仪风俗都是什么)

如何让中华礼仪文化绽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蒋璟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先进文化建设乃固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也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与时代内涵。

礼仪是国民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中国是礼仪之邦,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随着西方礼仪强势进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一度从主流语境中淡出,国民在社会生活中对本民族的礼仪传承与使用越来越少。由于缺乏礼仪根基,少数出国旅游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甚至被打上民族性标签、被放大攻击,有损我国国家形象,也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礼仪展现人格、影响国格。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新需求,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服务于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亟须关注的重要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与公民价值准则三个维度刻画了国家发展目标与国民行为规范,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着重从三方面下功夫——

在国家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秉持扬弃原则,深入发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现实价值。由于传统礼仪文化根植于中国历史土壤之中,难免有尊卑等级观念与封建迷信色彩等消极因素,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萃取;又由于传统礼仪主要停留在民俗文化、道德文化、政治文化层面,将其提高到价值观层面,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梳理。因此,在新时代语境下,应通过挖掘和阐发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提炼其跨越时光、具有永久魅力的内涵,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结合,大力推进中国礼仪文化的分类梳理与标准建设工作,制定国家礼仪规程;通过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等,推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社会层面,以文化建设与文化生产为重要路径,营造敬礼、懂礼、守礼社会氛围,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礼仪文化是古圣先贤思想的形式表达。应挖掘传统礼仪文化中包含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思想,立足我国现代礼仪发展现状和目标差异、不同群体的礼仪文化需求差异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提供多维度、多类型、差异化的方式方法,用以指导社会各阶层的礼仪实践,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行为取向;用以规范公民社会行为,助推社会建设与管理。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文化产业当中,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演艺、文化展览、文旅融合等多样化的文化业态与产品,实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活化和经济化运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在公民层面,将礼仪教育纳入我国公民教育体系,在社会、学校和家庭中加强礼仪素质教育,积极提升公民爱国主义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水平与友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应将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积极行为要素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将礼遇国家、礼遇社会、礼遇国民作为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性与体验感;通过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规约国民社会行为,对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整,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氛围;把“礼”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模范评选表彰、文明城市评比等实践活动中,以礼促文明,继而丰富礼仪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时代内涵,使礼仪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互促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

聚焦湖南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实际,加快湖湘文化精神谱系研究及其礼仪表达输出是关键。应创新湖湘传统礼仪文化的表现形式,依托我省传媒产业优势,加快新时代湖湘礼仪文化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一批礼仪文化教育基地、一批礼仪文化专家学者、一批礼仪文化产业,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加快全省少数民族礼仪文化的抢救挖掘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文化挖掘、保护与开发,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进程;加快全省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礼仪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礼仪文化提升湖湘旅游品位,以旅游形式传播湖湘礼仪文化。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着力构建礼仪文化服务体系

赵岚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我国礼仪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将礼仪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有助于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礼仪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践行三个维度纵深推进。

——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中华文化传播推广和文明交流互鉴,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各级政府都会据此制定相应的文化规划,积极承担文化体系构建的主体责任。礼仪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在政府主导下,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结合起来一并进行。

其一,将礼仪文化服务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中,使礼仪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表达于国民教育、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的全过程,用深蕴其中的价值追求、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打造城乡精神标识,落实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把礼仪文化纳入城乡文化资源一体配置,把礼仪文化服务融入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项目支撑、调度工作进展,对礼仪文化的普及利用进行有益探索;其三,建立起清晰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落实机制。明确政府需要承担的主体责任、文化部门需要承担的监管责任、各相关部门需要承担的协同责任,确保管理全覆盖。通过正确的文化引导,以礼净俗、以礼导俗、以礼化俗,促进文明礼仪风尚的形成。

——扩大社会的参与力度。

在文化惠民工程中坚持以国之所需、民之所用为导向,提供高品质的礼仪文化供给服务。

其一,主动创新文化样态。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科技与礼仪文化深度融合,使礼仪文化的传播更具效能。其二,主动搭建资源平台。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开展礼仪经典诵读、礼节仪式展示、礼仪典型宣传等活动,普及礼仪文化知识,丰富礼仪文化内涵;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佳节,结合各地民风民俗,开展移风易俗;重视“礼仪智库”、乡礼乡俗资源库、礼仪文化“云”等平台建设,推出礼仪文化元素突出、符合时代审美、贴近大众实际需求的优质文化产品,提高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把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收集好、传播好、弘扬好。其三,积极建设人才队伍。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礼仪文化服务团队建设,组建科研、教学、培训和公益等服务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和送“礼”下乡入社服务;健全礼仪需求跟踪反馈机制,解决礼仪文化推广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适销对路、供需平衡”;加大遴选和培育礼仪文化人才力度,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把礼仪文化人才培养作为奉献社会的重要事业、企事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升企事业知名度的靓丽名片着力实施,鼓励礼仪专家学者主动参与基层礼仪文化人才的培养和礼仪文化指导帮扶工作,夯实礼仪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

——推进大众的践行活动。

应在弘扬主旋律中传播新时代中国礼仪文化。

其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提升礼仪文化服务体系的实践效能。倡导和谐社会氛围和文明生活方式,做到以礼存心,使生活更愉悦;以礼谦让,使出行更平安;以礼敬人,使交往更融洽。其二,将礼仪文化嵌入大众行为规范,以嘉言雅行引领文明风尚。倡导人人做文明礼仪的践行者,大力开展“文明中国你我他”活动,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让生活有“礼”、出行有“礼”、交往有“礼”;将礼节习惯化、礼俗风尚化、仪式规范化,使先进的礼仪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三,以个体行为影响群体行为,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文明进程。深入挖掘城乡文明礼仪践行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礼仪阅读和典型展示,运用生动鲜活语言开展多层次礼仪文明对话,讲好践行故事、传递践行好声音,用“礼”的精神引导和濡化人情人性、滋养大众精神世界、提振大众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让服饰之“礼”为文明添彩

周利群

服饰是人类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和社会风俗而穿着的服装和饰物之总称。时代特征影响着人们着装心理和方式,一个时代的服饰也折射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服饰礼仪建设作为社会文明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在规范人们着装行为、引导服饰审美和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充分发挥服饰礼仪的时代功用,为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湖南提供助力。

关注服饰礼仪的政治功用,彰显政治文明。服饰是政治的表征,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功能,从某种意义而言,服饰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着服饰风貌、服饰格调、服饰品质不同,但政务场合的服饰基本上都有相对稳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以约定俗成的惯例而存在。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越重视服饰礼仪在促进政治信息传递、政治认同形成、政治文化展现、政治风范彰显等方面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对服饰礼仪的政治功用关注不够,对服饰礼仪在国家和地方政务形象构建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在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过程中,我们应更为关注政治视域下的服饰礼仪、关注服饰礼仪在政务领域中的运用,在政务文明创建过程中加强服饰礼仪培训,在政务标准化建设、政务活动开展、政务窗口服务中强调服饰礼仪的重要性,强化在正式场合特别是国家举行重要庆典、召开重大会议、举办重大活动时的正装使用,以彰显庄严肃穆的仪式感和严谨务实的行政风格。

关注服饰礼仪的审美功用,彰显精神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服饰早已不局限于满足生存需要和便利身体活动等功能,更承载着美化形象、体现个性、表征身份、愉悦身心等作用。礼仪视域下的服饰,不等同于简单地穿衣,其中有一个由合适到合礼的审美过程,体现的是既尊重自己又礼敬他人的文化精神。当人们遵循“礼”的原则,根据时间、地点、场合需要,依照个人性格、年龄、爱好、职业等要素,对服饰进行精心选择、搭配和组合,其实就是接受了文化性的审美规制。我省现代服饰文化建设应重视以礼配饰的意识培养,强调服饰礼仪的审美功用,以富有时代风味的服装款式、材质工艺,加上协调的配饰,与人的形体、气质和社会环境需求相结合;用丰富的形式、多样的色彩,连同独具湖南特色的文化元素,造就服饰和谐统一之美,使服饰生机盎然、意境深邃、特色突出;在湖湘文化的诗意和画意之外,铸造独具湖湘民族特色的服饰意境,凸显湖南人的服饰品位,彰显湖湘美学格调和精神文明风范。

关注服饰礼仪的文化功用,彰显社会文明。服饰是人们适应社会、协调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必需,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方式。古人有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通过外在修饰体现文明之美。中国传统服饰中沉淀了中华民族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密码,让中国享有“衣冠王国”美誉。当今社会,中国华服、锦绣罗衣登上世界时尚舞台,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同时大量外来服装文化亦涌入中国,我们的服装文化包容并蓄,国人穿衣风格更加多元。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适、不礼貌、不文明的服饰观念以及错误着装模式,折射出服饰文化底蕴不足,服饰文明在彰显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上还有所欠缺。鉴于此,我们对传统服饰的活化可更多集中在“让服饰动起来”,组织力量深入发掘“中国元素”“湖南元素”,研发更多体现我们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的服饰:在面料、款式以及配饰设计上凸显文化表达;用数码、交互等科技元素,通过现代手段对服饰进行解读;运用“形”的错落和“意”的象征、利用视觉冲击和心理力量,使服饰达理而通情,使其与大众生活之礼关联起来。同时建立基于现代文明要求下的服饰礼仪框架和实践模式,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准确合理的服饰理论和搭配方式。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湖湘礼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周红才

湖湘礼俗以湖湘民风民俗民情为基础,经湖湘本土文化和儒家礼俗文化共同滋养形成,凝聚着湖南人民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认同,彰显了湖湘大地的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等因素影响,湖湘礼俗呈现出崇宗敬祖、重血缘亲情、耕读传家、祭祀祈禳以及遵循岁时、崇尚自然等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

在全省人民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关键时期,传承湖湘礼俗并激发其当代价值,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守正创新,用湖湘礼俗蕴含的精神财富涵养湖湘儿女,形成与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形成与奋力谱写新时代篇章相映照的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坚守正道,弘扬主流,传承湖湘礼俗文化的优秀传统基因

传承、激活湖湘礼俗中的优秀基因,应着力彰显其凝心聚力的功能。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和践行体系中,礼俗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外化手段。应充分利用礼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功能,坚持礼俗文化活动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同向同行,通过礼俗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化为“百姓日用之学”,在引导和濡化中凝聚价值认同。

深入挖掘湖湘礼俗的精神内蕴,强化群体认同。湖湘礼俗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湖湘文化在千年传承发展中形成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等精神内核。湖湘礼俗将湖湘精神现实化、社会化,并以最普遍、最大众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和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人们在对礼俗文化的参与、欣赏和自觉维护中,得以强化群体意识,塑造公共精神,增强个人的群体归属感、责任感和自豪感。

传承湖湘礼俗丰富的表现形式,激发情感认同。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湖湘礼俗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这种丰富性体现在个体日常的行为方式、衣着打扮以及生产生活中的仪式礼节、器物装饰等方面,承载着各地区、各民族人们的集体记忆和集体情感。比如节日里的鲜亮服装、头饰、美食、歌舞,除夕夜的灶火,元宵节的灯会等等,构成了人们心底深层的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喜悦与乡情。

与时俱进,积极求变,赋予湖湘礼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传承湖湘礼俗文化既有对传统的肯定和延续,更需要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和表现形式,使其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产生新的社会价值。

紧扣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不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大众化表达,转化为民众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使其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将弘扬湖湘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与重要政治性节日、与纪念湖湘革命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结合起来、与湖湘传统礼俗中崇宗敬祖和慎终追远的祭祀文化结合起来,组织号召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激励新时代湖南人在新担当中展现新作为。

紧贴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变化。湖湘人民是湖湘礼俗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应多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礼俗文化活动,提升人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应丰富礼俗文化活动的表达形式、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引导群众通过自觉有序参与礼俗活动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风尚。

紧跟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步伐。科技的飞速进步,使湖湘礼俗文化在表现形式、参与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展现出多维发展、鲜活灵动的特点。比如湖湘传统的守岁礼俗已不限于“围炉吃年饭、燃炮迎新春”的“在地”活动,视频连线祝福、制作拜年短视频、传播表情包等“在线”活动已成为新常态。形式在变,但蕴含其中的亲情未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仅可以延续传统年节“和合团圆”“祈福祝愿”的文化内核,还将呈现与国家发展、社会生活、当代文化相适应、更为多元、更贴近人民生活的礼俗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提升湖湘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主流价值认同。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践行文明礼仪 培树良好家风

周恺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敬姜犹绩”等故事经久流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中国人尊崇的理想追求。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子孙后代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注重家风建设,《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深刻阐释了培树家风的重要性,提出了“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论述。

知礼仪、承家风,中华传统的“礼”文化,为涵养优良家风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践行文明礼仪意在以其引领良好家风美德、传承优秀家风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应坚持以家风建设为基点、以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以礼仪规范践行为手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多组织协同联动。建议由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系统铺开礼仪践行活动,并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以培树优良家风。一方面,注重在思想道德传承、教育和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各界广泛倡导宣传。另一方面,加大文化企事业单位、妇联、学校、社区等单位部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家礼文化的力度,组织家庭礼仪知识培训、和谐美丽家园创建等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编制出版家礼文化教材、读本等,助力家礼文化多渠道传播、接纳、吸收。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注重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树立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良好形象;又注重彰显时代性,主动呼应新时代人民对家礼文化的新需求,利用移动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增强传统礼仪文化与家风建设的交流与对话,丰富表达方式和呈现样式。

注重环境育人,启发子女行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环境育人是现代礼仪教育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文明语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功效。什么样的家教家风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庭是人们践行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富裕程度并非跟家风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孩子的活动和发展能力直接取决于家庭为其创设的活动环境。家庭成员对礼仪规范的自觉践行,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家风建设系于小节、关系大众,应进一步推动形成“重言传、重身教,行规范、育品德”的家庭育人环境,引导子女积极奉行文明礼仪准则、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把文明礼仪内化为自身需要,养成存于心、施于行的自觉,助力文明礼仪“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动、转化为习惯”。

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家长本位回归。面对教育变革,家长应加强“家本位文化”建设,注重身体力行,以家庭为圆心向外拓展。在家庭内渗透礼仪教育,通过家长以身示范,促进孩子提升内在素养、注重外在细节,逐渐达到善解人意、超越小我的境界。“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践行礼仪活动中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人争当优良家风的先行者、助推者、传承者。家长应注重在日常生活细节、重大礼俗、庆典活动中言传身教,加强对子女礼仪知识的传授。比如“百善孝为先”,孝的传统美德亘古不变,一切善行、良好的家风都始于孝行,父母对待长辈恭谨、敬爱、孝顺的态度,就是对子女最好的“孝”的教育。良好言行代代相传,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的好家风自然形成。也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通过践行良好礼仪,孩子会逐渐形成守正做人、踏实干事的好作风。

构建新时代文明家庭新风尚,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践行礼仪活动,可让诚、善、孝、勤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大地传承与延续。文明礼仪的践行需要广大家庭携手并肩,聚焦“小家”、筑牢“大家”、共育良好家风,推动家庭向善、国家向上,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教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5月12日05版)

[责编:姚懿轩]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