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把厨师称为“庖丁”?
主要是庖丁太有名了,以至于以人名替代职业名
在古代,庖就是厨房,制作膳食之所。有成语叫越俎代庖,取自《庄子逍遥游》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引申出的意思不去管它,这字面意思是说祭祀需要祭品,而做祭品是厨师的事,即使厨师不干,主持祭司也不能自己下厨搞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古代厨师开始并不叫叫庖丁,而是叫庖人
对于庖人,晋朝有个叫成玄英道士说
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
估计是传承出了问题,不然那也轮不到晋朝人去解释庖人,毕竟那个年代教育并不普及,传承出乱子不奇怪
庖丁,则是一个叫丁的或者是姓姓丁的厨师
叫丁呢,因为古人经常用职加名称呼某人,比如说公子白,令史喜等;姓丁呢,则是因为庖丁这人和文惠君有句对话,他说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先秦那会,有姓的人不多,还都是贵族之家,这个庖丁竟然能称臣,说明他可能有姓,且姓丁, 不过这个解释比较现代,就像我们说刀客特王、刀客特李一样……
当然,也可能指男厨师
老话说君子远庖厨,如果把君子当成男人,那下厨的肯定是女人呀。所以这个庖丁,可能是男厨师,和家丁意思差不多,所谓庖丁庖娘……
庖丁出名,就不解释了,大名鼎鼎的庖丁解牛嘛,至于那个厨祖伊尹,谁认识啊
对厨师的尊称?
1.可以将做饭的厨师尊称为大师傅,将帮厨的厨师尊称为二师傅。这是皇帝御赐对厨师的尊称。
说起大师傅、二师傅的由来,有一则民间故事:
古时有个皇帝,一次来到修建宫殿的工 地上,工地上给工匠们做饭的是一对姐妹,姐姐见工匠们都有封号,便也凑过来讨封。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俩找来,准备封她们为师傅。
姐姐摆摆手,指着工匠们对皇上说:"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给我的封号,得比他们大! "
皇上说:“那就封你为大师傅吧。”
姐姐乐了,指指帮助自己做饭的妹妹,问:“她呢?”
皇上顺口说:“你是大师傅, 那她就算二师傅吧。”妹妹一听,也很高兴。
就这样,做饭的就被尊称为大师傅,帮厨的就被尊称为二师傅了。
2.在闽南语中,称厨师为总铺、总傅、馔傅、总庖、掌庖,又称屠煮、屠子、刀煮。闽南文化民俗,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工匠,在称呼后,会加上师(sai),作为一种尊称。
说起办桌,闽南民众并不陌生,就是在自家门前、庙口搭起雨棚垒起灶台,请厨师来做菜宴客。只要不是从小生活在“天龙国”(台湾网友对大台北都会区的戏称)的台湾人,基本对“办桌”话题都能大聊特聊。[1]
3.1、多种可食用物质混合师
2、人类生存能量物质加工者
3、米其林大师
4、能量量子重组研究员
5、人体可持续发展策划师
6、翻锅侠
二、其他别称
从周代至春秋,厨师的名称五花八门:庖人、膳夫、兽人、渔人、酒人、浆人、腊人、蟹人、盐人、鸡人,不一而足。这些名称全也贴切,烹兽之人即为兽人,烹鳖之人即为鳖人,烹鸡之人即为鸡人。不过,那时候还不懂得吃鱼翅、鲍鱼、海参之类。否则肯定会有翅人、鲍人、参人的名称出现。
古代军营又称军厨为炊家子、炊子、火夫、火头、火头军;
宗教寺观又分为僧厨、道厨、饭头、菜头;
在肆厨当中,厨师的名称当是最高雅的了,称为当局、铛头、着案、师公、量酒博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