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通过全新政策20条(2022年两会通过的新政策)

“两会”刚刚闭幕,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下半年即将召开二十大,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因此今年两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经济增长目标、产业发展布局、社会及民生领域的建设,均会对全年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篇报告梳理两会中的政策重点,探索受益的领域。
1.稳增长目标更加突出
稳增长目标更加突出。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表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将22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5%左右,高于20-21年GDP两年复合增速的5.1%,这是在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也意味着接下来稳增长政策力度不会减弱。两会设定的增速目标是全年努力的方向,从历史上看,各类政策密切配合下增速目标基本均能达到或超越。我们回顾1990年至今的32年间,除1990、1998年外,其余年份实际GDP增长均能实现或超越政府所定预期目标(详见表1)。而98年实际GDP增长也基本接近当年预期目标。根据《“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和增长动力的测算》(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著),2021年和2022年我国的经济潜在增速水平分别为5.7%和5.5%,稳增长政策加码或使得实际增速向潜在增速回归。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各地方GDP增速目标加权计算得全国GDP目标增速为6.1%,可见各地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落地。
稳增长政策正在落地见效之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稳增长政策正逐步推进。货币政策方面,在1月融资“开门红”后,2月的社融和信贷数据明显转弱,信用扩张的持续性有待观察。考虑到全年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今年政策重点在“稳增长”,信用扩张不及预期的现状,反而可能意味着各方面政策加码的可能性更高。财政政策方面,3月8日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提高赤字率近0.9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财政的积极性,接下来的基建投资值得期待。3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2月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反映出稳增长政策正逐步发力见效。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较21年12月的4.3%有所回升。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但目前我国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近期广东、上海、吉林等地出现疫情,3月以来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万例,这些地区生产、消费的恢复再度受到挑战,往后看稳增长的任务仍然艰巨,稳增长政策需进一步协同发力。参考历史,各类政策密切配合下GDP增速目标基本均能达到或超越,22年全年5.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有望完成。
当前稳增长政策在密集出台,稳增长政策发力有望直接带动新老基建投资的增长。其中,我们认为“新基建”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具体到行业,高度关注稳增长政策发力的重点即低碳经济中的风电、光伏、特高压,和数字经济中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
两会通过全新政策20条(2022年两会通过的新政策)
2.以科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宏观经济结构从大到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经济发展动能正从要素投入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促进高质量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科技创新是今年两会重点关注的领域,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求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且强调了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也表达了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关注,人大代表马旭提出,国家要加强引导,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沉淀到企业中去,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成为下一轮发展的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张义光建议大力推进“科学家 工程师”研发团队模式,将前沿理论和行业痛点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研发团队,确保科研成果接地气、能落地,打通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当前强调以科技创新突破核心技术,不仅是当前外部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从外部环境看,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企图通过贸易争端和国际封锁扼制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壮大,制约了我国正常经济发展;从国内发展阶段看,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老龄化加速导致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提前到来,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更加依靠创新驱动。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已是当前最关键的战略任务之一。
多重优势助力我国科技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是重点。从行业增加值角度看中国科技行业规模较小,2020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规模为美国的38%,而同期中国名义GDP是美国74%。2019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仅为0.44,而日本、德国同期已达0.63、0.91。政策支持正和其他多重优势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发展。首先,我国工程师红利取代人口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870万人,其中538万是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相关专业)、占比达62%,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正在不断壮大,工程师红利将逐步显现。其次,我国的体制引力和庞大市场为创新驱动增长构筑独特优势。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时,我国经济复苏快速稳健更说明了我国政府在处理重大问题、危机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将为科技产品支撑起广阔空间。科技创新领域中,数字经济是重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单独一段,足以体现近期政策对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视。数字经济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将成为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平衡点。数字经济中,首先关注政策重点发力的方向:“东数西算”工程已经启动,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是首要受益方向。中期来看,政策支持下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将持续壮大,这些领域的国产化机会值得关注。

3.处理好新、旧能源的关系
“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迈向清洁能源转型之路,但能源变革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发展新能源并不意味着传统能源的停滞或消亡,“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先立后破推进能源转型。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结构特征,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的能源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能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支撑作用。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能源转型问题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有序推进能源转型,落实碳达峰工作取得良好开局。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5.5%,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0%,较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同时,能源转型新技术新模式也蓬勃兴起,全球首个投入商用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网发电,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等稳步实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考虑传统能源的退出仍为时过早。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落实工作:①全力保安全。增强煤炭供应能力,强化煤电支撑作用,发挥好煤炭、煤电在能源供应体系的基础和兜底保障作用。②有序推转型。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煤电调节性作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③大力促创新。推动5G、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清洁化水平,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双碳”目标下,我们认为光伏、风电等将受益。目前光伏、风电建设正在提速,根据海通电新分析师预测,2022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有望在71GW以上,同比增长约50%,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有望达80GW,同比增长超50%。

4.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近年来我国产业链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基础扎实雄厚,在产业门类、劳动生产率、经济结构和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比较优势显著;我国在5G、新能源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产业链优势也在加速培育和形成,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隐忧也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维护产业链安全、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成为此次两会的政策重点之一。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根据中国经济网援引中国商用汽车网,3月8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将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将在大宗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方面做细做实各项工作,使供应链畅通、产业链完整。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也建议提升本土制造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率,完善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建设与布局,助力我国企业提升行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预计在政策支持下,产业链自主可控将提速。首先,报告已经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提高加计扣除比例至100%,这将激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关键领域的科研投入。2021年我国研发支出投入增速达14.2%,继续高于名义GDP增速的12.8%,研发费用加码将促进技术创新突破,促进局部优势形成。其次,政策对专精特新的重视程度持续加大,产业链补链强链有望逐步实现。北交所的设立也从融资角度进一步加大了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工信部第三批公示的近3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22%的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7%,平均研发人员占企业全部职工的比重约为25%,平均拥有有效专利逾50项。
当前我国产业链既有良好基础也有安全隐忧。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位。20年新冠疫情出现以来,我国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显露无疑,当疫情破坏全球大部分国家的生产供给能力时,我国完整的产业链承担起了全球供应中心的角色,在医疗器械、消费电子、新能源设备、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替代了很大一部分发达国家/地区的出口份额。但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的隐忧逐渐显现。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机床、发动机等领域,我国仍面临着“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例如,芯片是信息技术时代诸多前沿技术的基础,而根据央视财经频道援引国务院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而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距离目标尚有较大差距。并且我国高端芯片仍然依赖进口,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1年中国半导体进口规模达4326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规模,高端芯片进口占芯片总进口金额的比重仍然高达75%。工业软件是制造业生产、管理、营销过程数字化的核心,但2019年我国在研发设计类、运维服务类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率仅为5%、30%。产业链安全稳定是我国经济安全的核心要素,今年两会重点提出了要维护产业链安全、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具体到投资机会方面,可关注产业链堵点痛点处的国产替代,如机床、工业软件等,其次是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保供,如有色、石油石化等上游原材料领域。

3.重视人口结构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逐渐引发高度重视,老龄化加速与出生率快速下降是当前两大突出问题,其中未富先老和生育养育成本压抑生育意愿是急需重视的症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一老一小”的民生大事,是保障人口结构健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政策频出。老龄化和生育问题是事关民生和经济的大事,在全国两会上,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为应对“一老一小”的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方面已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鼓励生育。例如,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在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重要举措。22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完善身心健康并重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等9项任务。
21年净增人口创新低,多地三孩生育政策齐发力。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14.1亿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自然增长率为0.34‰,48万人的净增人口数量创下了1962年以来的新低,已接近负增长警戒线。出生率新低的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已经进入轻度老龄化阶段。面对当前我国人口的严峻形势,实现人口均衡发展势在必行。借鉴海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实:鼓励生育方面,应完善产假、育儿假、陪产假等相关的假期制度,加大经济支持的力度,例如各类补贴及税收减免的政策,还可完善服务支持的措施,包括社区的托幼、公立托育机构、居家帮助、课后照顾等。应对老龄化方面,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努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我们在《如何应对加速的老龄化-20200527》中提到我国“银发经济”前景广阔,养老金融和医疗保健产业长期成长空间较大;中长期来看,鼓励生育背景下,母婴消费产业需求也有望持续提升。

风险提示:疫情恶化影响宏观经济复苏,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本文源自金融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