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源
自从去年下半年来,葱价仿佛坐上了火箭一路攀升,批发价从每斤1块钱涨至5块钱。而到了各地农贸市场、生鲜超市或是电商平台,买根大葱甚至需要3、4块钱。
有消费者吐槽,原来一捆一捆买的葱,如今只能一根一根买。
面对暴涨的葱价,无论大爷大妈还是家庭主妇都是一脸疑问。难不成,当年名噪一时的“向钱葱”卷土重来了?
不过对此,一方面,随着我国保供应的措施落地,大葱价格肆意上涨的空间已经不大。另一方面,葱价暴涨屡屡卷土重来,也时刻提醒:应对“向钱葱”等市场乱象,既需要治标更需要治本。
涨价
看起来不起眼的大葱,却是重要的调味蔬菜,国人普遍喜欢用其炝锅。
美菜数据显示,从去年8月份开始,大葱的价格渐渐处于缓慢持续走高趋势。北京新发地价格指数显示,1月25日大葱批发平均价为5元/斤。
在此基础上,商超等零售终端的价格更令人咋舌。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北京各大超市发现,大葱的价格基本上都是7开头,个别品牌葱的价格可以达到10元/斤以上。
在物美超市,冬储大葱售价为7.98元/斤,而“缤纷田园”的一袋大葱(两根装)售价则高达13.9元。永辉超市的普通大葱和精品大葱每斤售价分别为6.99元和7.39元,已经算得上是便宜货。美团买菜app显示,450g大葱售价10.8元。
按此计算,一根大葱的价格基本在4元至5元不等。
虽然大葱价格上涨,但是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配菜,家里用量有限,做菜有需要,大多数消费者还是会照常买。“谁能想到现在大葱竟然快赶上肉价了,以前我们家都是一捆一捆的买,现在只能一根一根买。”一位大妈一边挑选大葱一边抱怨。
毛勇习是新发地“大葱大王”,每天大葱出货量在40吨至80吨,销往北京众多商超、餐厅、食堂及二级小市场。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往年大葱价格在每斤1块钱左右,今年1月初甚至涨到过8块钱,最近已经下降到5块钱了。
一位销售大葱的摊主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葱本来就是配菜,价格贵了买的人也少了。像去年这个时候,人家买咱三五十块钱的菜,最后买一根葱,我就随手送了。那时候让5毛钱落个回头客,但现在随便拿一根,都3、4块钱左右,送不起。”
在微博上,各城市的网友也发起了比价话题,有网友为大葱涨价起名“葱忙涨”,希望“姜你军”“蒜你狠”之后,“葱忙涨”能稳住别涨。
事实上,不仅仅是大葱,入冬后不少蔬菜的价格都有上涨。1月22日,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是4.1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的2.87元/公斤上涨45.64%。
减产
近期葱价为何快速上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根本原因是供给侧受到气候天气、种植面积、市场运作等因素影响。
毛勇习表示,自去年6月以来,我国不少地区都不同程度上经历了强降雨的频频光顾,抑制了大葱产量。“受此影响,大葱整体生长环境均不如往年,个别地区的洪涝灾害还淹死了很多葱苗,使得产量减少了30%-40%。”
资料显示,大葱具有耐旱不耐涝的生物学特征,雨水较多时,容易造成沤根、烂根,降低大葱单产水平。2020年大葱生长季节,以6月份至8月份为例,全国平均降水量37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仅次于1998年。
美菜网方面表示,青岛平度和潍坊安丘是国内大葱的主要产区,2020年7-8月份的强降雨导致山东遭遇了罕见的内涝,平度和安丘的大葱因受灾而减产。到去年12月份,本该是另一主产区江苏启东大葱收获的时间,但极寒雨雪天气导致启东大葱受冻大量减产。在青黄不接之下,大葱价格一路飙升,相较于去年,原产地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另一方面,大葱种植面积比往年有所缩减,导致市场供应进一步减少。一般来说,蔬菜当季种植面积往往由上季价格决定。上季某一品种的价格高,当季种植面积就会增加,价格就会下跌。反之,当季种植面积就会减少,价格就会上涨。
据毛勇习观察,2016年至2019年期间,大葱行情总体低迷,尤其2019年大葱的整体产量太高,市场供过于求之势明显,导致大葱价格一路下跌。正因为如此,到了2020年,很多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不愿意再多种植大葱,而是改种其他蔬菜品类,如此便致使大葱种植面积再减少30%-40%,以至于产量下滑。
此外,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有个很长的链条,小贩从农民手里收购农产品,然后卖到当地的批发市场,如果外销还存在多级批发,另外中间还有库存商、物流商、分销商,最终由零售商环节完成。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秘书长陈亚中在考察市场中发现,曾有个别中间商囤货的情况出现,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葱价的涨势。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也撰文认为,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与复杂的流通过程有关。由于中间环节繁多,农产品的终端价格与在农民手里时的初始价格早已大相径庭,其中更是有不少中间商从中获得了超额利润。
治本
为做好蔬菜市场保供稳价,国家发改委近日指出,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生产调度;二是强化产销衔接;三是加强储备调节;四是兜住民生底线。从1月9日开始,北京市商务局紧急协调绿色通道进京,保障进京蔬菜、肉禽蛋车辆顺利通行。
陈亚中表示,目前冬春蔬菜整体供给能力稳中有升,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广大市民完全不必担心。
“菜篮子”一头连着物价指数和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两头都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备受瞩目。
短期来看,随着各种保供应的措施落地,大葱等农产品价格有望受到抑制;但从长期来看,近年大葱价格多次出现暴涨之势,甚至与姜、蒜等屡屡轮番上涨,治理这种市场乱象,还需要从根上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每一次价格大涨以后,往往给农民的一个信号是可能种蔬菜大葱要赚钱,接下来农民就可能会盲目发展。等到他们把大葱种下来的时候,可能市场价格又会跌到谷底。等到掉到谷底,农民以后再不敢种的时候价格可能又会大涨。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剧烈波动,使得农民有的时候不敢种菜,有的时候又会一窝蜂的都去种菜,这反映了我们国家现在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严重不适应。
对此,李国祥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建立一种紧密的产销连接关系,或者构建高水平的供应链。生产经营者跟需求者形成集团消费,城市政府、人口集中的地方,形成稳定的供给来源。“政府要牵线搭桥,中央政府可以鼓励或者考核地方政府,让他们跟主产区签订合同。过去,签订合同是稳定价格,但事实上只能是先稳定供给,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才能稳定价格。”
去年,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成立“点对点”食材供应配送体系,通过直采直供的模式,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目前已经有198家企业加入其中,每天可供应蔬菜3000多万吨,占北京蔬菜供应总量15%以上,今年年底有望达到30%。目前,这种“订单式种植”已越来越多,但很显然,仅此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李国祥建议,另一方面,为了不让“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屡屡发生,还应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通过加强涉农服务,充分运用“互联网 ”和农业大数据手段,削减信息不对称,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现代化。
不过中国新闻周刊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基层的种植业者普遍承认互联网和大数据绝对是未来方向,但在具体落地和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目前来看,制约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成本太高,只有一些试验区或者科研用地被物联网覆盖,大部分农民尚未接触到。
此外,我国地大物博,蔬菜品种有几百甚至上千种,而且市场规模也太大,单一一个地区要预估产量和价格很难实现。要想用大数据指导种植,需要从全国采集数据,单靠一个地方做不了。
李国祥进一步表示,农业农村实行大数据是大势所趋,利用大数据可以缓解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有关部门已在布局,下一步需要继续发力。“当大数据全面应用于农业农村,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信息库建立起来后,将为整个市场的参与者了解农产品的信息提供帮助,解决农产品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较为容易。”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建议,还应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炒买炒卖、恶意囤货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