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到2019,这是110年的时光。
110年来,33万余名莘莘学子在校学习、实践、成长,并投身到祖国建设,奉献着矿大人的青春与智慧。翻阅史料,我们体会到他们求学的艰辛与荣光,也感受到他们曾经的青春和乐趣。这些好学力行的日子,好像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个真实又多彩的矿大生活画卷。
“好学”——矿大人严谨治学的精神
“
我们专注读书的情况,可用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和我当时交往为例来说明。高景德与我是同班同宿舍,可是我们很少在宿舍见面,因为他经常在半夜才从教室归来,而我在那时正在酣睡;我则两三点起床,一直在教室学习到吃早饭。
——师昌绪《回忆在西北工学院时的几件事》
”
师昌绪,1941年进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学习。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上课铃响,教授进来。眼熟,细想,原来是邓先生。个子不高,还是一身蓝布长衫。邓先生的讲稿很特殊,是一页接一页粘起来,然后卷成一卷,他说是便于修改。邓先生博学,讲课旁征博引多才,例如在讲到井下马拉车运煤时,黑板上三两笔就活现了一匹马用力拉车的图像,惟妙惟肖。邓先生一生开设过很多课,横跨许多学科,被称为“万能教授”。
——夏荣海《忆邓曰谟教授》
”
夏荣海,1952年8月毕业于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川矿院时期教学师资班同学利用课后时间讨论数学问题)
“
没有计算机,开了“算法语言”课不能实践,只有等学完后将所编程序集中起来,坐长途车到北碚西南师范学院去上次机。不教这门课的教师自学算法语言就只能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利用计算机搞科研了。
——曹璎珞《偏僻山沟育英才:忆华蓥山办学》
”
曹璎珞,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数学研究生班,1966年调入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
当时我们用的计算器是手摇计算器,有时作业的计算量很大,同学们要耐着性子、有时需要整天甚至是几天的摇,但同学们不管学习到多晚都坚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曹廷智《我的矿大生活》
”
曹廷智,1973年进入四川矿业学院机械系选矿专业学习,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工会主席。
(北京矿院时期师生在组织课后答疑)
“
有一次上控制测量课,邢永昌老师讲到带未知数条件平差一节时,我发现教科书中的案例工作量大且繁琐,便想能否有更加简洁的方法呢?那时候真的进入角色,走路、吃饭都在思索,甚至晚上在被窝里都推演算式,最后终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反复比较、实例验证,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平差方法。
——汪云甲《那些攀登的日子》
”
汪云甲,1978年进入中国矿业学院学习。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宿舍床头藏书日渐丰富,我的生活水平一天不如一天。大一的时候好像食量还特别大,六两、八两米饭不在话下,吃饭和吃菜成了一对不可协调的矛盾。
——方跃平
《那年,那月——写给1994~1998大学四年的记忆》
”
方跃平,1994年进入社科系(现公管学院)学习,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高级工程师。
(北京矿院时期师生在总结实习收获)
“
大学的每一年都有值得我去奋斗的目标,这些目标不远大,很简单,比如说拿奖学金,比如说一次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数据库。
——张楠《回忆,前行》
”
张楠,2005年进入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习。
“
更喜欢站在报纸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报纸,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矿大清新自由和敢于吃苦踏实的学习气氛。
——陈丽《青春·际遇——写在矿大百年校庆时》
”
陈丽,2006年进入信电学院自动化专业学习。
(南湖校区灯火通明的图书馆)
“
我也曾早上睡过懒觉,让时间在梦周公中溜掉。可是每当清晨起床,看到镜湖边上那早早读书的同学心中便生出一份钦佩,一份敬重,一份青春的守望,一份明天的向往。
——董跃文《南湖的晨昏》
”
董跃文,2007年进入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
“
我们不再信仰“60分万岁,多1分浪费”,因为我们知道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于是不论早晚,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我们进取忙碌的身影。
——于荣《矿大,我心中永远的骄傲》
”
于荣,2008年进入艺术学院音乐专业学习。
“力行”——求真务实的实践风气
“
在地面实习中,我们对厂区进行了实际测量。在机厂实习中,我绘制了风钻的剖面图,这些实习对我深入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对我参加工作后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有着重要影响。
——吴永忠《让我受益匪浅的大学实践课》
”
吴永忠,1947 年进入焦作工学院采矿系学习,曾任太原煤管局副处长、工程师,山西焦化集团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
1984-1985年,煤炭工业部组织了准格尔露天矿区的总体规划和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在这次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中,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唯一的以大学为身份的团队与3家设计院进行了竞争和合作。矿大团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建议,例如,将国外设计的3.2公里工作线长度一举缩减为1.2公里,为准格尔矿大幅度节约了开采成本,其他重要决策也被煤炭部组织的百人大会所采纳。
——张幼蒂《追忆露天开采专业的发展》
”
张幼蒂,1956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矿区开采专业,1956年至1958年就读露天开采专业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软科学专家。
(四川矿院时期力学师资班同学在做物理实验)
“
在露天矿的部分岩石台阶中夹着薄煤层,大型机械无法开采,我们有一个小组,利用井下薄煤层开采知识,正确处理与台阶上作业的其他工种关系,将部分薄煤层开采出来,并进行试验获得成功,直接被海州露天矿采用。
——程焕民《难忘的教学实践》
”
程焕民,1955 年进入北京矿业学院露天开采专业学习,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员,曾任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兼“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
那段时间,先后还有十余名矿大校友考入该院攻读硕士学位,他们的学习和科研也都得到了课题组的认可,用我们组一位教授的话说:“你们矿大过来的几个都不错,挺能干的。”
——冯培忠《我自豪,我是矿大人》
”
冯培忠,1994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四川矿院时期矿大学子在进行工地测量)
“
为了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在2006级还进行了“5 1″试验,即每个学生联系一家固定单位,全班统一行动,从周一到周五中拿出一天去这家公司实习,周六再补上实习这天的课。这样,在不减学时的情况下,他们比其他学生多了许多实际工作经验。
——肖庆元《让开大道占领两厢:中文专业的创办》
”
肖庆元,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曾任社科系(现公管学院)教学主任、新闻传播系主任。
“
在整理矿大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勤奋、踏实、实干…..”诸如此类的评价,我想也许这就是矿大人特有的气质。
——王磊《我们能不能再多点底气》
”
王磊,2004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学习。
(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现貌)
“
在矿大的四年,目睹了一届又一届采矿学长无怨无悔地走向了西部,并在那里做出突出的成绩,为母校争得了无限的荣誉。想到他们在西部大展拳脚、不断拼搏的情形,我多么想有一天也能早日带着学到的本领去西部实现自己的价值,去西部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公茂旭《去西部,你准备好了吗》
”
公茂旭,2005年进入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
“
当放弃保研,到西部一个煤矿就业时,我面对的是父母的不理解、朋友们的质疑。而我意志坚定,我知道,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如果没有生产实践,很难有所成就。
——韩栋《安逸不是我们的选择》
”
韩栋,2005年进入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习。
好学力行,求是创新
一代又一代的矿大人
在研究探索的道路上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中国矿业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告(第三号)
??助力校庆!“慈心善举 矿且有你”中国矿业大学公益慈善项目来了!
??《中国矿业大学校歌》MV震撼上线!你还记得那熟悉的旋律吗?
2.张万海 刘静丽主编,《我心中的矿大》,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组稿:宋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