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为何要自刎?有什么样的目的?
一本《东周列国志》读后的最大感触是东周多义士。从专诸刺王僚到荆轲刺秦王,四百年的历史中,为报主恩而舍命的事儿,层出不穷。
《东周列国志》相对于《三国演义》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因为许多事件是从经传上而来,所以冯梦龙称之为”羽翼信史而不为”。因而,我们看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所为,在当时来说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其中春秋时期晋国的豫让为给被赵无恤杀死的智伯报仇,曾二次刹杀赵无恤,在被抓住时,无恤问他,你以前给范氏做事,范氏死在了智伯手里,你背叛了主人,去给智伯卖命,这是为什么?豫让从容答道:”范氏只把我当路人,我只能以路人报之,而我自从走进智伯府里,蒙其解衣推食,以国士相待,我自当以国士报答他……”赵无恤听完豫让所讲,深受感动,决定放了他;然而,豫让却在因为为智伯报不了仇的情况下,自刎为主殉道。
豫让的话说得很实在,这个理儿古今通用,当下人们常掛在嘴边的话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其实本质完全是相同的。
“士为知己死”,就是当时士人的道德标准。王丶士丶民是支撑中国先秦时期金字塔型的文明骨架。士的所为追求的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是建立在他所服务的王或贵族的认可并给予礼遇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需要用生命来捍卫这个理想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舍生取义。
其实《东周列国志》中战国时期燕国的田光就是这样的人。
燕国太子丹从秦国逃归。知道秦国在灭掉赵国之后,下一个目标的就是燕国。举目华夏再也不能成合从之势,对抗强秦。此时,在太傅鞠武引荐下,丹结识了名叫田光的江湖隐士。鞠说,臣所识田光者,智深而勇沉,且多奇计,太子必欲图秦,非田光不可!由于形式紧迫,丹己经没有时间组织人马和强秦真刀真枪地干,况且还不一定能打赢,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走捷径。当时田光约有50岁,太子丹对他礼节周至,长跪不起,把刺杀秦王的想法告诉了田光。田光说,办法是办法,不能有半点差池,只能成功。丹就把夏扶、宋意、秦舞阳三个老铁叫到田光面前,田光相过,待他们走后,和丹说,这三个人都不能担此大任。夏扶血勇之人,怒则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恕则面青,秦舞阳骨勇之人,恕则面白。恕形于面,这不等于让人起疑吗?田光把致友荆轲介绍给丹,说荆乃天下神勇之人,定不负太子,完成此任。太子丹别提有多兴奋了,赶紧令人备下一桌丰盛的菜肴,哥俩推杯换盏边喝边聊,此时,太子丹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不是太子呢?太子丹喝高了,但没醉,他告诉田光,此乃军国大计(刺杀秦王),勿泄他人。
第二天,田光来到荆馆见荆轲,说,太子礼贤下士折节重客,这样的人太难遇,你的抱负到了可以一用的时候了。嗨!我老了,不中用了,不能报答太子,希望你能够不负刹杀秦王的重托。太子让我保密。密己泄,望先生速速归报太子,说罢拔剑自刎而死。
死因:其一是刺激荆轲完成任务。其二自己能为太子做的事都己做完。第三以死明节且报答知遇之恩。
那个时代的人还就那样,脑袋似乎一根筋,不象现在好多人那样思想复杂。纵观先秦时期,自从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后,真没有汉奸见于史书,说明那个时代的士人视名节比生命更可贵,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由白狄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中山国,尽管国运持继百年,由于为华夏人所不齿,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就简略地一带而过。
什么是田光故事?
1.田光故事就是关于田光的简介、经过的事。田光就是战国时期燕国的豪侠,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素称燕国勇士,亦称节第二十编侠。时人誉为智深而勇沈的节侠。为燕太子丹谋划刺杀秦王,并举荐了荆轲。
关于田光的自杀方面的原因有:
其一,虽然秦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燕太子丹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因此,他为报个人之怨、为解国家之难,是不计代价、不择手段的。《史记索隐》引《燕丹子》曰:轲与太子游东宫池,轲拾瓦投娃, 太子捧金丸进之。又共乘千里马,轲曰千里马肝美,即杀马进肝。
其二,田光早就预见到剌秦的后果。且不说以荆轲个人之力,谋杀秦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即使获得成功,燕国的亡国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就如明代黄洪宪所说:当燕丹时,内无强力,外无奥援,而以孱国当枭鸷之秦,此谓卵抵泰山也。故刺秦亦亡,不刺亦亡。事实上,荆轲刺秦失败后不久,太子丹就被秦国捉杀。
其三,剌秦之途,是死路一条,因此荆轲临行时的场面是极其悲壮的。司马迁描写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作为一个以名节立身处世的士,田光如能苟活于世上,他也无颜为士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