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春耕时间(俄罗斯是粮食出口大国吗)

粮食危机的征兆
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全球两个重要的农业大国陷入了战火。受到美西方舆论的操控,俄罗斯的处境有些微妙。
俄罗斯春耕时间(俄罗斯是粮食出口大国吗)
为了保护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2022年3月14日,俄总理米舒斯京宣布:
6月30日前,停止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出口粮食。
而乌克兰早在战争爆发的2月24日,就关闭了国内所有港口,同时在乌的各大国际粮商,纷纷选择暂停营业。

根据联合国统计,俄乌两国的大麦出口量,占全球供应的19%,小麦供应的32.5%,玉米供应的4.5%。
其谷物出口量占全球供应的1/3以上,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仓了。
尤其是对于以面包为主食的西方人来说,没有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那真是有着饿肚子的风险了。

俄罗斯在禁止粮食出口后,又宣布化肥供应短缺,这对农业生产又是一记重拳。
要知道欧洲有50%的肥料需要从俄罗斯进口!
受此影响,国际粮价不断攀升是理所当然的,美国、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国,为保证国内供应,纷纷开始限制小麦出口。

更加严重的是,值此春耕时节,俄罗斯与乌克兰打得不可开交,必定会影响粮食的生产和今年的收成。
也就是说即使俄乌战事结束后恢复生产,其粮食供应量也会大幅下降,一场蔓延全球的粮食危机即将到来。

粮食不仅可以吃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刚需,其价格受供应量的影响,要远超过一般商品。
2006-2008年,除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之外,还有全球粮价危机。
针对此次危机,后来有人分析说:
2006年的粮食预计产量为22.09亿吨,比上年减产了1.2%,这才导致谷物价格飙升40%多。

可纵观其后的2007、2008年,全球谷物产量反倒增长了5.7%,但粮价仍旧没有回落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
巧合的是2007年12月,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一项新能源法案,他们将发展生物燃料替代能源定为国策。

将粮食能源化,是应对化石燃料价格不断上涨的一种手段。
但是加满一辆车的油箱,所需要的粮食,要远比喂饱一个人多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车跟人抢吃的,除了少数有能力对抗的国家,其他国家的人民只能被动承受这种人祸。

手里有粮
生活在粮食供应充足的中国,我们对饥饿的感觉越来越陌生。
在此首先要感谢那些为农业付出一辈子的科学家们,以及国家历年来出色的粮食政策: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中国的粮食存储量充足,占全球储备量的50%以上。
要知道中国的人口虽多,但是也只占全世界的20%不到,如此大规模的粮食储存量,再加上我们世界第一的粮食产量,足以让我们从容应对各种粮食危机了。

但也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我们一座座粮食储备仓,让西方媒体寻到借题发挥的机会。
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就是粮价高居不下的罪魁祸首,反而是美国堂而皇之的发展生物燃料,以及他们普遍对食物的浪费,都装作视而不见。
要知道巴西的雨林,正逐渐消失在美国人的垃圾桶里。

话说中国人为什么会有“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观念呢?
这句话出自毛主席的四言诗《手里有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长期以来,每年中央发的头号文件无一例外都是关于农业生产的,其次是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太多的饥荒事件,中国人是真的饿怕了!

所以对产粮、存粮的问题,我们普遍存在一种偏执。
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决守住,中央和地方的储备粮机制牢不可破。
但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些不是救命粮,反而是阻碍他们搅风搅雨的屏障。

全球变暖 和 粮食危机
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话题名声大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让全世界的人民开始关注这一话题。
这一年其实发生了很多大事:
持续3年的粮价危机终于结束了;中国的能源总消耗,首次超过了美国,接着次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样是2009年,民主党的奥巴马开始走马上任,中国南海的风波也荡漾了起来。

很多事情看似互不相干,但它们的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两个热点:粮食危机和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有两个因素最受人们关注。
首先是人为因素。
从人口的增加、大气的污染、土地和海洋环境的破坏,再到森林的砍伐、有毒废料的排放,这些都算是影响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候变暖从这方面来说,就是大气当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非正常升高。
但人类不论是生产、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出温室气体。

因为它们包括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燃料开采和牛羊等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以及来自农业化肥所产生的一氧化二氮,甚至连冰箱制冷用的氟利昂都属于温室气体。

除了上述人为原因以外,气候变暖也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火山喷发、地球轨道变化、太阳活动等,此外还有水蒸气。
你没看错,在所有温室气体中,水蒸气是最主要的因素。

看到以上罗列的观点,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认知:人类活动真的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因为除了自然不可变的原因外,人类的日常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气候,哪怕是水蒸气,它也在大量的工业生产中被排放出来。

我们不是专业的科学家,对此观点说不上对错,但是我们也有一些疑惑。
首先,最主要的是温室气体水蒸气,它因为可以凝结成水,在大气中的含量基本稳定。
所以探讨气候变化的时候,水蒸气基本是不参与讨论的,也因此水蒸气不会被认为是温室气体。
虽然它确实会与温室气体一起增强温室效应。

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下空气成分。
空气主要由约78.1%的氮气、约21%的氧气,再加上约0.9%的氩气,以及其他杂质组成的混合物。
大家不难发现,这三种气体加起来,基本已经约等于100%了。
较真的说应该是99.934%!

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有0.041%,至于像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气体,都只能用百万分率(ppm)来做计算。
所以除了上述氮、氧、氩3种气体外,其余物质均被称为痕量气体。

我们常说的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水蒸气已经不被考虑了,另外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又是微量气体。
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加起来甚至连0.1%都不够。
这里并不是在质疑它们的含量少,就不会对大气温度造成影响,温室气体的特性不再赘述。
笔者想说的是,正因为它们的含量过于稀少,才会更容易地被人为因素所影响,确切地说,它们的分母太小了!

可全球变暖又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人为和自然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在部分人心中,还是有些疑惑的。
但这不影响气候变暖与粮食危机产生关联!
感兴趣的朋友可能会看到过相关报道,通过对比近些年的各种气象灾难,比如龙卷风、干旱、海平面上升等,预测本世纪末会出现饥荒。

澳大利亚的西部盛产优质白小麦,但因为这里已经常态化干旱,导致小麦的产量锐减。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水稻的种植区。
无独有偶,印度因为近些年的气候变化,在季风期经常遭遇暴雨,导致恒河流域的水稻产区洪水频发,大米的生产自然受损。
与其相邻的孟加拉国,更因为大部分国土低于海拔12米,假如海平面真的上升了1米,他们的国土将会被淹没10%,沿海地区的水田也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不说气候变暖的其他影响,单说它真的会导致粮食减产,从而产生粮食危机吗?
恰恰相反,假如气候回升了,那时的耕地面积可能会比现在多很多。
气候变暖对粮食的积极作用
地球的表面是7分海洋,3分陆地,其中约67%的陆地集中在北半球,北纬60度-70度之间的区域,陆地面积更是占海陆总面积的71%。

1902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根据大陆分布的现象,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岛”理论。
所谓世界岛,是指亚、欧、非三大洲组成的陆地组合。这里土地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其余的美洲、澳洲及一系列岛屿,只不过是孤悬海外的寂寞之地。

在麦金德的理论下,只要统治了世界岛的中央,即西起伏尔加河、东到长江,南从喜马拉雅山脉、北抵北极的核心地带。
到那时,统治这里的国家,面临的威胁将会大大减小,反而向外扩张到亚欧、再到全世界都极有可能。

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让很多人认为一战和二战的发生,“世界岛”理论居功至伟。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我们不是在说粮食危机跟气候变暖吗,干嘛要扯上世界岛呢?
其实它就是一个佐证,证明地球上最富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
前文我们提过一种猜测:
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其依据就是因此产生的。

因为欧亚大陆虽然很富饶,但还是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冻土。
全球约有20%-25%的陆地处于冻土状态,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
我国也有大面积的冻土存在,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它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2.3%。

此外加拿大、拉斯维加斯、格陵兰岛、挪威等地,也存在着大量的冻土。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原本的永久或季节性冻土逐渐解封,冻土解封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被许多人认为是不好的现象。
但对于农业来说,二氧化碳可能更多的是积极作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升,会提高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光合作用,使其生长和产量显著增加,这被称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
所以这就产生了一条因果链:全球变暖导致冻土解封;冻土解封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土地;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粮食产量;土地可以种植更多粮食。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这条因果链明显是趋于良性的。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这一观点也能得到证实。

中国历史气候学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曾表示: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4次小冰期,第一次是商朝末到西周初;第二次是东汉末年、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北宋初年;第四次就是广为人知的明末小冰川时期了。
从时间来看,小冰期都是处于改朝换代的节点,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知晓,形成这种动荡的原因,基本都是人民没饭吃或是游牧民族南下造成的,而这跟温度有很大关联。

反之较为温暖的汉朝和唐朝,在人人都能吃饱饭的情况下,国力处于空前强盛的状态,也因此有实力击败匈奴,赶跑突厥。
俄罗斯的转变
此外,俄罗斯从粮食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转变,也有不少令人深思的地方。
在大家的印象中,从苏联时代起,他们就一直处于缺粮的状态。
即使在十年前,相信大家也都认为俄罗斯的粮食是需要进口的。
其实大家此前的认知是正确的,俄罗斯的转变,正好发生于最近的10多年。

21世纪初期,与西方渐行渐远的俄罗斯,逐渐认识到自主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2008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俄罗斯农业总产值实现了接近11%的提升。
其全国总耕地面积约为126.5万平方公里,得益于地形的优势,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014年,因为克里米亚事件,俄罗斯一直处于西方的制裁之下。
作为反制手段,普京总统签署法令:禁止从北美、澳大利亚、欧盟进口粮食。
经过多年发展的俄罗斯农业,终于在此刻破茧成蝶了。
随着进口粮食的逐渐减少,俄罗斯90%的食物来自于国内。

不但如此,他们还成为全球第一的小麦出口国。
如今手握粮食、能源的俄罗斯,在西方的制裁下显得惬意从容。甚至还对美元石油体系发起冲击,虽说这里也有美国谋划的影子,但不到最后一刻,结局始终难料。
而全民关注的粮食危机与气候变暖,其实感觉更多的是对陌生未来的担忧。
因为谁也不知道我们即将面对的是好是坏,既然如此,保持现状的声调,自然备受欢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