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辑出炉,买买买!
语文月刊2020年高考二套题AB卷模拟题出版,数量有限,卖完即止!
【高考必背篇目】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理解性默写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4.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成语积累】
买椟(du)还珠:买下装珍珠的匣子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椟:木匣)。
每况愈下:况:由对比而明显。比喻情况越来越坏。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建筑物多、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属误用。
靡靡(mi)之音:颓废,的音乐。靡靡:形容柔弱,萎靡不振。
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苗而不秀: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扬花。比喻资质虽好,但没有什么成就。
民殷国富:百姓殷实,国家富有。形容经济状况良好。(正:富足;误:殷勤)
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花了。后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作物.易错写成“昨日黄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正:说出;误:明白)
莫衷一是:衷: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本词容易误用为贬义。
难兄难弟:指兄弟才德都好,难以分高下。也指彼此曾共患难,或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热的意思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思。只用自
谦,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否(Pi)极泰来:否:坏运。泰:好运。恶运到头了,好运就来了。形容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文言实词积累】
举jǔ
①举起,抬起。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拿,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④兴起,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⑤成功。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攻克,占领。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⑦选拔,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⑧全,合。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⑨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绝jué
①断绝。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绝交。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③绝命,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④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⑤超越。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⑥绝佳、极美的。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⑦陡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⑧与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⑨绝句(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韵的限制)。五绝。七绝。
⑩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堪kān
①经受,忍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克kè
①能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
②战胜,攻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克制,约束。克己奉公。(《后汉书》)
类lèi
①种类。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事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③类似,好像。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④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⑤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怜lián
①哀怜,同情。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弥mí
①满,遍。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
②补救,弥补。敢拜子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左传??昭公二年》)
③表程度,越,更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莫mò
①通“暮”,晚上。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表否定。不。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④表禁止。不要。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相当于口语“罢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
乃nǎi
①你(们),你(们)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表承接。就,便,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③表时间间隔之长。才。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④表意外。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⑤表判断,相当于“是”“本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⑥表转折。却,反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内
nèi
①里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③内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nà
④通“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文言虚词积累】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美文阅读】
影壁
影壁落了一块砖,母亲急坏了,大清早的把地里的父亲喊回来,这时候所有事都得放一放,在母亲眼里,没有比修影壁更重要的事了。父亲从院子里找来几块备存的新砖,淘细沙,和水泥,刷泥板,洗批灰刀,一通忙活。大半个上午过去了,父亲像多年前砌墙一样,一托板一托板地砌影壁。母亲也绝不闲着,除了帮忙打打下手外,还会在一旁不停地唠叨,这块砖没放平,那里的水泥不匀称,有一句没一句的。今天是个大日子,影壁落了一块,一家人重修。
修好后,母亲就会在影壁根下烧几张纸,口中念念有词,面部凝重,没人注意这个细节,也不会有人说太迷信了很可笑之语。因为老一辈都有这个传统,不是墨守成规,是口与手的代代相传。影壁修好了,过上个三五天,才能完全凝固。这期间,母亲总也放心不下,饭前饭后都会出去看一看,生怕被哪家淘气的孩子按上手印,或者被路过的牛羊蹭破柔软的墙皮。小时候,她也是这么照看我的吧,一只蚊虫,都不允许走进夏日的梦,最甜的酣睡,停不下来的蒲扇。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在中国的传统院落中,影壁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广大农村依然保留着影壁。
这堵墙,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像,也是一个家族象征性的元素。影壁的存在有多方面的用途,在过去,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而影壁能够阻挡院外的鬼邪之气,升聚院内人气。当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除此之外,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在过去,生活富足的人家,往往有内外影壁,他们把影壁装饰得富丽堂皇,让你还没进门就能感受到一个家族的气派。现在,外影壁开始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因为要修路,要规整,许多外影壁被推倒了。人们出于潮流也出于无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影壁上,给它贴上美丽的瓷砖,擦拭得一尘不染,有客来时,只要推开大门,便迎面撞见内影壁。往往是一顿夸赞,摸几把,聊一聊上面的山水画,以这样的寒暄开头,也别有一番新意。
我家的外影壁是一直存在的,没有特殊的装饰,也没有十足的用处,好像它的价值更多意义上是祖传的。父亲说,这个影壁爷爷小时候就存在了,从未倒过,有时落了墙皮,就补一补,有时落了砖,就大修一下,缝缝补补的,就像他的一生。
影壁的上方,往往会有一道瓦,那种专门用作屋檐的瓦,这道瓦的存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美观,一是遮挡泼下来的阳光和雨水。我的童年记忆里,也有这瓦的深深影像。有时候出去玩,赶上下雨,父亲母亲农忙没有回来,我又没有钥匙,便无处避雨。找来找去,只好贴着影壁,抬头望一望上方的瓦。其实,那瓦檐极小,对于斜风细雨来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我开始在雨中数头顶的瓦片,一片,两片,三片……一共九片,双层,十八片而已,就像我单薄的年纪。有一年,我被雨淋出了一场大病,父亲母亲急坏了,把责任归结到影壁身上,最终决定再给它加一层瓦。后来,我家影壁的头顶就比别人家的多了九片瓦,这在很长时间内,是我童年的骄傲。有时候赶上下雨,我就带小伙伴们躲到影壁下,一站一小排,就这样,我们在大门的对面看着匆匆回家的农人。
有一年,去山西平遥,见到了著名的乔家大院的影壁。那是一幅百寿图,精工细琢,据说是“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所写,影壁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损人欲以覆天理”,下联“蓄道德而能文”,其额“履和”。这道影壁,富丽堂皇,庄重而充满了威严,但是我怎么都感受不到它的温暖,好像离自己很遥远。这时候,我更加想念我家的影壁,在它的庇护里,孩子慢慢长大,在它的庇护里,父亲母亲慢慢老去,一代又一代,永远不息。
书匠(节选)
葛亮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名人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名人对于读书的感悟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
9、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10、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11、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2、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5、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冒号的使用方法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
【成语积累】
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而美好的品德。
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
讳莫如深: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报。(正:隐瞒;误:忌讳)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积重难返:形容长期养成的习惯很深,难以改变。
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正:熔化;误:出售)
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正:扩大;误:广泛)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正:估量;误:进程)
加人一等:并非是指给予的比别人多一等,而是形容,才能等出众.
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见仁见智: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使用中要注意防止前后矛盾。
见异思迁: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鼓:弹奏。瑟:古代的一种乐器。
金针度人:语出《桂苑丛谈史遗》,其中记载郑侃的女儿采娘,七月初七祭织女,织女给她一根盘针;叫刺绣的技艺果然特别出色。后来“金针度人”比喻把秘法、诀窍传给别人。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不是指不及时感谢,而是指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并非长期请假不回来之意。
具体而微:不指具体到细微之处,而指内容已具备了,不过局面、规模较小.
开门揖(yi)盗:揖:作揖,表示欢迎。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苦心孤诣:苦心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很高造诣。常误作“苦口婆心”。
旷日持久:耗费时日,拖延得很久。(正:荒废;误:空旷)
来者可追:指后来的事还可以补救。来者:指将来的事。
劳燕分飞:比喻人别离。(正:伯劳鸟;误:辛劳)
离群索居:离开同伴一个人孤独生活。(正:孤单;误:寻找)
李代桃僵:原指李桃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当。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梁上君子:躲在屋梁上的先生。窃贼的代称。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自我安慰。(正:姑且;误:无聊)
林林总总:形容多而成群。林林:纷纭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
羚羊挂角:比喻诗的意境超脱,不落痕迹。
令名不彰:好名声不显扬。(正:美好;误:使)
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注意对象。
鹿死谁手:鹿,原比喻政权,后亦比喻争逐的对象.原指谁获得政权,后泛指谁获得胜利。
屡试不爽: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不能将词义理解反了。
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风行一时。
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涨价。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文言实词积累】
或huò
①有的(人,事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也许,或许。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有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并序》)
疾jí
①疾病。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②痛苦,疾苦。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③疼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庄暴见孟子》)
④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⑤憎恶,怨恨。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张衡传》)
⑥通“嫉”,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⑦速,捷。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⑧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⑨锐利。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及jí
①追赶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②赶得上,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到。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④推及,涉及。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⑤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⑥表并列。和,以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即jí
①走近,靠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②登上(帝位)。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依着。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④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⑤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⑥表假设。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⑦表时间,相当于“当”“就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既jì
①完了,尽。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进学解》)
②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③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④既然。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并序》)
假
jiǎ
①借。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送东阳马生序》)
②利用,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③虚假,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④相当于“如果”“假如”。多与“使”“令”连用。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jià
⑤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间
jiān
①中间,当中。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
②期间,年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用于计算房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
jiàn
①空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②间谍。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④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⑤夹杂其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⑥表时间。间或,有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表方式。从小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⑧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014??重庆高考)
见
jiàn
①看见,看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见面。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行并序》)
③谒见,拜见。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④召见,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⑥看见的东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⑦放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⑧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xiàn
①引见,使……出现。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②表现。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解
jiě
①剖开,屠宰。特指解剖动物的躯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分裂,涣散。天下土崩瓦解。(《秦始皇本纪》)
③理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④解释,解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⑤分开。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⑥消解,缓和。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⑦撤退,离散。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解开,脱去。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荆轲刺秦王》)
xiè
通“懈”,松懈,懈怠。胡虏益解。(《李将军列传》)
就jiù
①靠近,接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归于,趋向。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③变成,造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登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⑤就职,赴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⑥成就。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完成,成功。竟不能就。(《张衡传》)
⑧承受,接受。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文言虚词积累】
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美文阅读】
东乡的竹器
东乡稻谷开镰收割后,从田野到场院,稻谷和稻草分离后,东乡竹器中的巨无霸就闪亮登场了,东乡人称它为“窝jù”,也叫“窝席”,这是一种用竹篾编织囤粮食的装备,柔软而绵长。寻常老屋一隅,从平地起,一圈一圈地,螺旋式地向上包裹着,卷着,稻谷有多少,“窝jù”就叠多高。
如同江南各处一样,东乡人家的家前屋后,总会有一些或森森或疏淡的竹林。一池水塘,几片竹林,青色掩映下,几处农舍,伴着鸡鸣狗吠,顿时有了几分诗意。东乡人的生活须臾离不开竹器。小到主妇们盛放针头线脑的针线笾、吃饭的竹筷、舀水的端子、捞面的抄子、洗涮的锅刷、蒸饭的饭搁、淘米的米箩、蒸包子的蒸笼,大到竹壳的水瓶、扫地的扫把、竹制的礼物提盒、摆放厨具的碗橱、关押鸡鸭的罩子、晾晒衣服的竹竿、登楼的梯子。坐着的,是竹凳、竹椅。垫着的,是竹枕、竹席。躺着的,是竹床、竹榻。
生产活动更是。东乡人的镰刀、锄头、钉耙、撬掀,或把手,或插销,或旋子,几乎每件农具都由竹竿或竹屑帮衬着。收割季节,东乡人会扛着扁担、笆斗、箩筐、簸箕,或抬,或挑,或搭,总有竹器的身影。晒谷的时候,更是竹器大会战,爪耙(读zào bè ),连枷(读 ɡài),筛子,箩筐,还有笾子。笾子有大有小,小的,一人端着,旋转。大的,得两人牵着,顺着风向,不停地颠簸着。渐渐地,随着乡人的手起手落,干净的稻谷、麦子、黄豆,进屋入囤。
有过东乡童年生活经历的孩子,都和竹篮有过亲密接触。放学了,家家猪圈羊圈牛圈里,嗷嗷待喂的牲畜们在眼巴巴等着。进门,扔了书包,掀锅,扒拉几口剩饭,出门。背着的,是草篮;挎着的,是菜篮。通常,主角是女孩。篮子的大,和女孩的年龄、个头极不相称。沟坎,山脚,路边,认真地寻着,剮割着,渐渐地,篮子里便有了分量。男孩们则调皮些,提篮,约约伙伙,直奔河边,隔河砸砖大战。等到夜幕降临,草没割到,篮子里用树棍搭个“qià子窠”,表面松松地搭上一层薄草,乘家长不注意,迅速地倒进猪槽交差。
竹器得有专人来做。做这行手艺的东乡人叫“篾匠”。小林曾是东乡很有名气的篾匠,他中等身材,长一双粗壮大手,整天忙个不停,剖竹子、剖篾片、编竹器,循环往复。通常,每到一村,小林就会在熟悉的乡人家停留几天。村上人会相跟着找来,有修旧的,有新做的。稍有空闲,小林会坐在竹椅上抽支便宜的烟。他手艺好,人也和气,不挑不捡,很受乡人喜欢。跟他做伴的,是一套祖传的竹器工具,锯子、凿子、刨子、剪子、钳子、刮刀、砂纸等。或粗、或细的竹子,伴着篾刀左右进退,篾片一条一缕地剖出,仿佛通了灵性似的,纵横交替,一只竹篮,一条席子,盎然地鲜活着。碰上他高兴,倘若主家有哭闹的孩子,他还会用下脚料随手编出一只蚂蚱,一只蝈蝈笼,逗得孩子们开心大笑。此时,小林粗粝的脸上也会漾出孩子般的笑,干净,清朗。
早年,盛夏酷热,竹园成了乡人天然的空调。白天,竹园深处,主妇们或端着碗筷,或缝着旧衣衫,闲唠着家常。孩子们跳着皮筋,追逐着。在孩子的嬉闹声中,主妇们沉沉地睡去。竹园外围,男人们抽着烟,打着盹。突然,循着孩子的尖叫,一条“竹叶青蛇”正头昂着,身体软软地挂着,蛇信子伸着。纳凉人一哄而散。晚上,满天星斗,在竹园边的场院里,天井里,悠闲地躺在竹床上。孩子们枕着细竹枕,数满天星星。渴了,母亲会拿来竹壳水瓶续水,手上摇着竹扇。
很快,塑料制品的风起云涌,曾经很有市场的竹器行业在现代工业洪流的挟裹中,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但东乡人对竹器的情结却挥之不去。东乡人喜欢竹器,亲近竹器,依赖竹器。从“锅刷”到“马桶刷”;从出生时候晾晒尿布衣衫的“万把钩”、孩童坐的“竹车”,到死亡时候,长子长孙扛的“竹幡”。竹器陪伴了东乡人一生,不离不弃。如今,住进高楼里的东乡人已经没有地方摆放他们的竹器,但那些承载记忆的竹器小用具还是被精心地保留着。在我家老屋的阁楼上,爷爷工作时的竹器提包还在。奶奶盛放衣服的竹箱也在。直到今天,我耄耋父母包馄饨或饺子的时候,摆放的依旧是竹筛子,还有盛米的小簸箕,夏天的竹席,都在。我自家的阁楼上,坐过我们三兄妹,坐过我们家侄女辈,坐过哥姐家外孙辈的“竹车”,被我宝贝似的珍藏着。
竹器最精妙处,便是任你怎样编织,也不损自然之色,不添杂物掩其绿色。此去经年,当一件件带着主人余温的竹器老去,依然不失其清幽的本色。东乡的竹,如同东乡人一样,家前屋后,随处可见。材质粗鄙,但虚心空灵。生不择时,长不择地,但凡存活,便怀一颗欢喜心,泼辣辣地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