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糠油事件的原因(浅谈日本米糠油事件的来由)

日本米糠油事件资本导致的食物安全事件回顾之九一、写在前面

提到食物安全事件,很多人往往忽视我们东边的邻居日本,会以为日本食品安全做得好,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殊不知,在资本话语权下,只要有利可图,谁也逃脱不掉因资本逐利而受害的客观规律。其实,日本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曾非常严重的,米糠油事件、痛痛病事件、食物核辐射事件,都发生在这个岛国上。日本国土资源有限,农业不能自给自足,大部分国民是买着吃的。当然,该国遗存下的小农户,生产有机食品安全且效益好,农民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就另当别论了。

笔者曾经现场考察过日本的生态农业,有机种植技术有些尚不如中国,但管理好,国民素质相对高,垃圾分类做的好,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从乡村来看,农田很少有白色农膜覆盖,他们采取传统的有机耕作,生产高端有机产品,实际上搞的是现代技术装备下的传统农业。稻田几乎是能够欣赏的一幅幅油画,整洁利落,没有粗暴干涉的痕迹。他们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产品是东京等大城市的抢手货。日本乡村见不到传统的“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有机垃圾经过处理还回了农田,仅定期收集那些不能降解的塑料制品垃圾。农田地头就是森林,多样化的本地森林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农田。

然而,上面的日本农业,也是经历过阵痛逐渐达到今天的样子的。上世纪60年代,日本爆发米糠油事件,其影响之大、死亡人数之多,在人类食物安全历史上都将会留下重重的一笔。以往的教科书介绍日本米糠油事件,是将其作为环境污染事件介绍的。1994年,同事约我写人类的十大环境污染事件,笔者当时整理了日本就有两个(还有一个是痛痛病事件,由重金属污染引起,还有的版本介绍日本有4个)。其实,如果放在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一起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10年,是日本的经济复苏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为追赶欧美,大力发展重工业、化学工业,并迅速跨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然而,日本人在陶醉于成为东方经济大国的同时,却没有多少人想到肆虐环境破坏将带来的灭顶之灾。正是由于这种急功近利的态度,20世纪初期发生的世界十大重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见日本当时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该国的米糠油食物安全事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事件简要回顾

日本米糠油事件,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这是由持久性化学污染物(POPs)所造成的典型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并引起了社会恐慌。该事件的简要过程如下:

1968年4月,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部和县卫生部组成研究组,分为临床、流行病学和分析组开展调研。临床组在3个多月内,确诊325名患者(112家),平均每户2.9个患者,证实该病有明显家庭集中性。

1968年6月,又有4家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根据家庭多发性和食用油使用的特点,初步推测与米糠油有关。

1968年7月,对患者共同食用的食油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所有患者使用的食用米糠油均系Kamei仓库公司制油部2月5日至6日出厂的产品,而在食用该产品的266人中有170人患病,致病原因是米糠油中含有多氯联苯(PCB)。后在患者分泌物、指甲、毛发及皮下脂肪等样品中都发现PCB,证实了PCB来自用作热载体的KC-400。

1968年6月至10月,福岛县先后有4家13人患有病因不明的皮肤病而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求诊,以后全国各地逐年增多(以福岗、长崎两县最多)。

1968年10月,日本确诊112个家庭325名疑似米糠油皮肤病患者,之后在全国各地仍不断出现。

1968年12月,日本爱知县米糠油工厂由于生产管理不善,生产米糠油时混入了多氯联苯。这种食用油被销售到日本各地,受害者达1.3万人。

1968年12月,日本有28个县正式承认1684名米糠油患者(包括东京都、京都郡和大阪府),已造成死亡30余人。

三、事件原因

经跟踪调查发现,日本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了多氯联苯(PCBs)液体作导热油,PCBs混进了米糠油中。由于受污染的米糠油被销往各地,造成了人员中毒或死亡。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被作为家禽饲料售出,也造成大量家禽死亡。进一步研究证实,PCBs受热,生成了毒性更强的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后者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通过尸体解剖,在死者五脏和皮下脂肪中发现了PCBs,这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于动物体内。多氯联苯被人畜食用后,多积蓄在肝脏等多脂肪的组织中,损害皮肤和肝脏,引起中毒。初期症状为眼皮肿胀,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疹,其后症状转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日本专家从病症的家族多发性现象,了解到食用油使用情况,断定怪病与米糠油有关。经过对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九州等地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混入了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PCBs,造成食物油污染。被污染的米糠油中黑油被用做了饲料,还造成数十万只家禽的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当时震惊了世界。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由POPs所造成的典型环境污染与食物安全事件。为了警示世人,避免重蹈覆辙,人们将其列为“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仅仅隔了11年之后的1979年,我国台湾省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即“台湾油症事件”。台湾省米糠油加工也使用多氯联苯,这充分说明一些规定在资本逐利面前是非常脆弱的,重大的改进只有牺牲无辜人的生命后,才迫使政府痛下决心。

四、POPs是什么?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一起由POPs污染致死事件。那么什么是POPs呢?POPs是英文Persistent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特性:

①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②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③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从而在大气环境中实现远距离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④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是一类危险的化学物质。

2001年5月23日,各国政要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其中大多为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鸟类不再歌唱”的DDT等有机氯农药,如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六氯苯、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等。

五、米糠油事件的元凶——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是德国H.施米特和G.舒尔茨于1881年首先合成的。美国于1929年最先开始生产,60年代中期,全世界PCBs的产量达到高峰,年产约为10万吨。多氯联苯极难溶于水而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并且极难分解,因而能够在生物体脂肪中大量富集。1968年,日本爆发生因PCBs污染米糠油而造成的有名的公害病;1973年以后各国陆续开始减少或停止生产。1994年前后,PCBs就明显地污染生态系统,而且污染的严重程度远远地超出预料。据估计存在于全世界海洋、土壤、大气中的PCB总量达到25~30万吨以上,污染的范围很广,从北极的海豹、加拉帕戈斯的黄肌鲔,到南极的海鸟蛋,以及从日本、美国、瑞典等国人的乳中都能检出PCBs。

PCBs可经动物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而为机体所吸收。消化道的吸收率很高,低氯化物剂量为100ppm以内,高氯化物在5ppm以内时,经口摄入量的90%可被迅速吸收。60年代以来,因环境污染引起的家禽和人的PCBs中毒,基本上都是由口侵入、经消化道吸收后发生的。PCBs被人或其他动物吸收以后,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脂肪中含量最多

PCBs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按每公斤体重计算的半数致死量为:家兔8~11克,小鼠2克,大鼠4~11.3克。严重中毒的动物可见腹泻、血泪、共济失调、进行性脱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等病症,甚至死亡。动物长期小剂量接触药物可产生慢性毒作用,中毒症状表现为眼眶周围水肿、脱毛、痤疮样皮肤损害等。中毒动物的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肿大,中央小叶区出现小脂肪滴和光面内质网明显增生。生化测定表明, PCBs对肝微粒体酶有明显的诱导作用,含氯量高的PCBs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动物繁殖试验发现PCBs能影响大鼠的生育力。

日本米糠油中毒事件中,受害者食用的米糠油含PCBs高达2000~3000ppm)。病人的受害症状为,痤疮样皮疹,眼睑浮肿和眼分泌物增多,皮肤、粘膜色素沉着,黄疸,四肢麻木,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六、为什么是米糠油?

稻谷加工过程中,会得到大量副产品米糠,这些米糠还有进一步的利用价值,就是榨油,即用压榨法或浸出法制取的一种稻米油。米糠由稻壳、灰尘、微生物及分泌物、果皮、种皮、外胚乳、糊粉层、胚等组成,其中含油约18%,经过一定的工艺可以生产食用的米糠油;更可用来制造饲料、肥皂、硬化油、甘油、硬脂酸、油酸、油漆树脂等工业原料。

米糠中的杂质(稻壳、果皮、种皮、灰尘、微生物等)与可食营养物质(胚、糊粉层等外层胚乳)在洁净的生产车间里,可进行精准碾磨分离,此分离技术可将米糠分级为饲料级米糠和食品级米糠两部分,其中食品级米糠约占米糠总重量的80%,营养的90%以上。

米糠油分为食用油与工业原料油两种:食用米糠油将是由稻米精准碾磨获得的纯净稻米胚与糊粉层制取,也叫米粕油或米珍油;而由真正的米糠(稻米的保护皮层:果皮、种皮、外胚乳、稻壳等)制得的米糠油将只能是工业原料。

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多氯联苯液体作载热体。在常温下,多氯联苯随所含氯原子的多少,可能为液状、水饴液或树脂状,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为稳定的化合物。由于多氯联苯性能稳定,不易燃烧,绝缘性能良好,所以在工业上应用较广,一般多用作电器设备的绝缘油和热载体。

米糠经溶剂浸出制得的米糠油,其色泽呈暗棕色、暗绿褐色或绿黄色,这主要取决于米糠贮存中的变质程度、制油方法和加工条件等。一般来说,米糠油的深色经脱色不能完全除去,生产清澈透明和色浅的米糠油较困难。米糠油脱色有硅胶柱渗滤脱色和硅胶同混合油混合脱色两种方法。混合油通过硅胶柱时(尤其是溶剂浸出毛米糠油)流速慢,硅胶脱色尽管安全,但投入大,不被商家看好,于是转而使用溶剂浸出法(甲醇)和膜技术脱酸法,但该法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生的热量进行有效吸收。原应采取安全的热载体,但由于价位高,生产厂家选择使用热稳定行动多氯联苯,最终造成污染物外泄,造成人畜死亡,酿成了上世纪日本米糠油悲剧。

七、结语

日本米糠油事件的原因(浅谈日本米糠油事件的来由)

生态 * 农业 * 环保 * 健康 * 人文

蒋高明主编

蒋高明,山东平邑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弘毅生态农业创始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