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三叔的人应该也知道三叔最爱田馥甄小姐的歌,偶尔也在办公室的小角落对着老板后脑勺哼上几句。最近最有感触的一段歌词大致是这样的:
同样一个怀抱水火都沸腾,快乐凝望不快乐妥协共生,同样一个脑袋对立的灵魂。
回到上市一说,最开始还是华尔街日报踢爆这件事儿的,说陌陌准备赴美上市,正在于摩根斯坦利、瑞士信贷沟通,暂定在今年下半年。而在此之前呢,陌陌刚刚完成一轮融资,三叔大概脑补了一下,如果此次融资是真实的,那么陌陌的估值可能达到了20亿美元,是一年半之前B轮的4倍之多,成长比较迅速。
再谈谈我女友的看法,她现在正在家里磨刀霍霍等着我跪搓衣板,这一切都是因为陌陌最近的广告闹得太凶。原本陌陌已经有了一部分声称它为约炮神器的粉丝,其中不乏大牛Mike隋等人物,但这一次的广告特别强调约这个字,也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啊,比如说“约他当造物主”,纯净的三叔脑海里会出现星际争霸、红色警戒等等热血沸腾上帝之手的游戏,但网络上有人解读说:这是要约陌生人造小孩的意思吗?
我勒个去,网友你的人生不要太机智好吗?于是乎这又回到了咱们开头提到的矛盾,或者说是角度问题,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果恰恰相反。
再比如说猎豹移动上市的事儿,也是折腾了三叔一宿没合眼。猎豹昨晚正是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了,这一次确定了股票代码是“CMCM”,开盘价为15.25美元。在问到CEO傅盛猎豹上市之后的规划时,他很自信的提出了一个国际路线:
因为我们有 2 亿多海外月活用户、5 亿多移动端用户,且以发达国家为主,我们希望在海外能够谋求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成为未来中国很多公司出海的重要桥梁,并有机会参与到全球移动互联网一流公司的竞争角逐当中,具体来说,我们希望成为中国手游出海的发行商。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国内手游领域里存在很多有激情有创意的团队。
不得不说,这个愿景是非常好的,如今已经有一大波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开始走“国际章”路线,通过巩固国内业务,积累用户数量,到开拓国际商业模式,通过本地化的方式去向国外群众提供具体的 Local Service。已经走的比较成熟的还有之前出海的小米,打算在今年瞄准华人聚集的东南亚地区,由新加坡开始,把手机变成全球的宠儿。
但是如果你看过之前曾航在 GMIC 大会 WeTalk 上的演讲,就会感觉,从另一个逻辑来分析国内移动互联网产品抱团出海,原来并非如此的乐观。他认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特别是应用类、工具类产品,非常的受瞩目,特别是手游这一块,有相当大的国际市场。但是这个市场的繁荣是建立在压榨(或者说略低)中国工程师的红利之上的。比如美国一二个工程师的年薪大概在10万美金左右,而中国工程师可能只能拿到2万美金,但却要帮助解决繁杂的适配问题。
接下来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输出量相似的游戏公司,在美国可能只有20个技术人员左右的规模,而在中国却达到了上百人,如此来看,自然我们的产品会有更多人参与制作也更加精致。
当然,这只是了解抱团现象的其中一种逻辑,而且工程师市场价也是根据市场调配的,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如果真的要价那么高,那么36氪就会从原来的三个,减少到老板自己写程序了……
1.从 Beats 上把那批愿意为高端耳机付费的用户给移植过来。同时通过硬件结合帮助设计和产品部门开拓新的产业线,为之后的 iWatch 寻找新的推广方式和渠道。
2.Apple 看似想要 Beats 的硬件,实际上则希望可以联合流媒体 Beats Music 做订阅服务。而原本被看好的 iTunes 则是要到了下载量严重下滑的艰难时刻。
当三叔还在为这个观点频频点头准备借此回家给媳妇儿上课的时候,36氪素有霹雳神来笔的果子带着他的文章乘着祥云出现了。
“晋三啊,你还是太年轻,总认为在互联网评论员的世界里说风就是雨。你自己看看 Peter 给出的观点,怎么站得住脚呢?”
我低头看了看,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办法,只好用扑朔迷离的眼神示意他讲下去。
“就拿高端耳机付费用户来说吧,你以为苹果自己身的生态系统里面真的缺少这一个群体吗?如果 Beats 真的能提供用户,又能给多少呢?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至于说为了之后 iWatch 做推广而开拓新的产品线,摆脱,32亿美元买一个产品线是否太贵了些?”
怎能让他轻易将我建立的小宇宙打破?!我赶忙辩驳:”可是 Beats Music 具有长期的潜力,可以帮 iTunes 挽回颓势啊!“
“记住,我不是故意要装X的,”说着果子拿出之前的报道,“Beats Music 在1月21日上线,目前大概只积累了20万左右的用户,和同类产品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并且大部分的用户来自于同AT&T 的合作。”
“再者说了,早在去年6月 Apple 就已经给出了自己的流媒体服务 iTunes Radio,在曲库数量和音乐种类上来说,都毫不逊色,并且可以根据记录来追踪你所有苹果设备的收听记录,来做个性化推荐,这一点你觉得 Beats Music 现在有吗?”
我不禁陷入沉思:虽然不排除 Apple 也许想要整合流媒体,积累硬件资本的目的,但果子的一番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从费用的角度考虑,也许这次的收购是个盲目之举?
角度,看似虚无缥缈的一件东西,却又对我们的思考方式,甚至创作方式影响至深。从机器替代人类的角度,我们希望机器人可以做更多的事儿,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但从感官接触的角度,我们却又希望他们越形似真人越好,从而局限了他们的形态和相应的做事方式。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 GMIC 大会上,著名机器人专家石黑浩带来的仿真机器人美女。这位美女在真人的操控下,可以回答石黑浩的问题,即使头部有些僵硬,但已经和真正的人类很相似了。与此同时,这位美女还可以做表情,凝视说话者,给出一些基本的交流和反应。
机器人一出,引起了很多爱好者的争论,三叔大致扫了一眼,不外乎就是对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到底是否应该落脚在人这个字上呢?有的人认为,这大大局限了机器人的发明初衷和功能设定,比如扫地机器人,如果你用一个拿着扫帚的仿真机器人代替现有的智能吸尘器,真的会比较有效率吗?
但有的人则不同意,在他们的眼里,机器人只有拥有的人类的外表,才会更具有亲和力,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这就是机器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的深意。比如恐怖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就提到,因为移情的作用,机器人与人类越相似,人对其的情感反应就更加正面,从而更加舒适的与人类合作。
其实这些观点都很精辟,我想真正的重点在于我们为什么要制造机器人?也就是说,神似或者形似都是为了功能和目的服务的。比如当你需要一个专门托举的机器人时,皮肤的触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如果你是想要老人家拥有一个伴侣,那么与人类相似的脸庞一定胜过冷冰冰的屏幕。我想这种初衷,就是所谓的产品设计理念,也是能够用来化解一切矛盾的根本:
你的目的是什么?
题外话:关于陌陌,我的目的是写东西混口饭吃,我媳妇儿则是趁机找茬,在这样一个不对口的时候,我还是回家跪搓衣板了。
每天的8点1氪,用轻松地方式给你一些有意思的新闻热点,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