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元故事: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系列之三——深圳前海创业港青的故事。
▃
深圳的夏天,总是与闷热相伴,尤其是天上堆满乌云而大雨落不下来的日子。
即便是在前海这样的地方,也未必能感受到海边应有的凉爽。
“有一点风,足够用了”,身边的黎高旺说了一句。
打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西南风,风力1至2级”。老实说,这种风力是很难对我这样体重的人产生防暑降温作用的。
“我们只要0.5米/秒的风速就可以发电,如果风速达到5米/秒,可以将风电效率提升2-3倍”,黎高旺口中吐出一串术语,我不能完全明了。大致意思是,即便只有这点风,也足够让他的风力发电机转动、发电。
从2008到2022年,从香港南丫岛到深圳前海湾,黎高旺的风力发电梦做了14年。他坚持认为,自己设计的产品将成为世界上风能使用效率最高的风力发电机。
完成了这次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为主题的前海采访行程之后,我才发现,前海管理局为我推荐的这三位创业港青,可谓“别具匠心”。
先采访的黎高旺,1976年生人。在这个名曰“深港青年梦工场”的地方,46岁的他几乎是“高龄”之最。紧接着采访的王斌、谢伊竣,生于1995年,是前海的创业港青中最年轻的两位。
在前海这个海归扎堆的地方,王斌、谢伊竣的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文凭不算最抢眼,却也中规中矩;但是像黎高旺这样没有读过大学、自学成才的,却几乎绝无仅有。
就在黎高旺的“风光发电单元”向着量产迈进的时候,王斌、谢伊竣设计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礼盒,也接到了香港贸发局的订单。
青年,无关学历;青年,甚至也不论年龄。在前海这个地方,有“梦”,你就是青年。
香港人,中国情
既然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采访,那么1997这个话题终究是绕不过去的。
有些问题是必须问的,比如1997回归之夜,你在做什么?有何感想?诸如此类。
黎高旺并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说起了自己的家世。他出生在香港南丫岛,跟著名影星周润发是同乡。从小听家人说,自己“爷爷的爷爷”和发哥“爷爷的爷爷”是过命的交情,具体情形就无从考证了。
“你知道吗?我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是一起学的”,黎高旺不无神秘地说。
原来,黎高旺的父亲黎金明年轻时就加入了与内地关系密切的香港工联会。在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经常北上内地参加各种活动,每次回来都带来一些简体字的书报杂志。这种“启蒙教育”,使得黎高旺后来在内地工作生活时几乎没有融入的压力。
不过,一个附加效应是,黎高旺读书时经常会因为一些历史、时政问题与同学甚至老师发生激烈争执,并且一度受到“光荣的孤立”。
黎家不是书香门第,黎高旺自嘲地说,他高中毕业,已经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了。但黎家却是不折不扣的技术世家。爷爷是香港老一代技术工人,父亲和几个叔叔分别从事给排水、机械工程。“没学历,没背景,全靠一双手吃饭。”黎高旺说。
高中毕业之后,黎高旺就进入社会,子承父业从事技术工种。当1997这个历史性的年份到来的时候,他正在TVB(无线电视台)从事电脑技术工作。
在TVB工作,彼时各种“庆回归”主题文艺节目此起彼伏,不是每天都有很多明星出现在眼前吗?那当然。不过,别忘了黎高旺从小就是在家门口见过周润发的,对各种天王巨星也早就有了“免疫力”。
所以,1997年6月30日晚上到7月1日凌晨的“回归之夜”,你在做什么?当然是在看电视直播。有什么感想?“当看到英国国旗降下,我们中国的国旗升起的时候,我心情十分激动”,黎高旺说。
这绝不是场面话,我相信。
但是,对王斌和谢伊竣问同样的问题,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倒不是他们不配合,而是因为他们太小。生于1995年,两岁的他们还不足以对1997年的“回归”留下实质性记忆。
不过,如果我们把“1997”从一个时间点拉长成为一个时间段,那么我以为把他们称为“回归一代”并无不妥。“印象中在我很小的时候,香港的邮筒还和英国一样是红色的,不久之后,就改成绿色了,和内地的邮筒一样。”王斌分享了他幼时的回忆。
港英的印记渐渐褪去,邮筒的颜色只是其中之一。而来自内地的元素从小就和他们如影随形。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全香港一片欢腾。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升空,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人,返航不久就应邀访问香港特别行政区。“我们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收看电视直播,那种情绪激昂的感觉,到现在还难以忘怀。”谢伊竣说。
(左起)谢伊竣、黎高旺、王斌
2008年的两个瞬间
“啪!”
一只洁白的海鸥来不及发出惊叫,从空中坠落下来。
击中鸟儿的是一条叶片,确切地说,是风力发电站大风车的叶片。
“当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我和爸爸都好久没有说话。”当2022年夏天,黎高旺坐在前海的办公室里回忆起14年前这一幕的时候,这样说道。
当然,2008年的他不会想到,这一幕对他的人生究竟会发生多大的影响。
正如前文所述,黎高旺与内地的渊源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他就频繁穿梭在香港和内地之间。他和父亲、叔伯一起,在深圳做过电话购物公司,在海南文昌投资经营过小型游乐园,也在新疆哈密投资开发过煤矿。赚过一点钱,也交了不少“学费”。“买了房子,后来……把房子也卖了。”云淡风轻的回忆,无法掩饰创业的艰难。
2008年,黎高旺回到香港。父子二人很久没有回老家南丫岛了。父亲提起,香港也在发展风力发电,香港电灯公司2年前在南丫岛建起了第一座风力发电站。
老家有了如此高科技的设施,痴迷技术的父子俩当然要回去看个究竟。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岛上,高达71米,宛如《堂吉诃德》里的大风车。海风吹来,叶片随风转动。当时香港媒体说,这个风力发电站每年能为香港节约煤炭使用量240吨。
正当父子二人醉心于这一幅节能减碳画面的时候,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只海鸟被风车叶片击中,坠地而死。
“在那一瞬间,我们的技术基因被激活了。”时隔14年,黎高旺为父子当时的反应作了一个更加“高大上”的论述。
黎高旺和父亲黎金明讨论起来,发现他们想到了一起:风力发电固然能够节能减碳,但是此前也有香港媒体担心,会不会制造噪音、威胁海鸟安全?眼见为实,这种担心并不多余。那么,能不能有一台更安全、更安静,并且效能并不逊色的风力发电机呢?
父子俩越聊越投机。于是,一场历时14年,至今尚未完成的冒险,就此开始。
说到这里,我要暂且把时间匀一点给王斌和谢伊竣了。比起黎高旺的草根出身,这两个后生仔称得上家境殷实。王斌的父亲是大企业高管,谢伊竣则出生在会计师世家。两人的父母也是朋友,从小就经常串门。到了读书的年纪,两人同时进入香港华仁书院读书。
上小学时的王斌(左二)谢伊竣(右一)。
采访开场,难免要寒暄几句,我们就聊起了最近与香港有关的种种事情,比如音乐节目《声生不息》。
“李克勤就是我们的学长哦!”谢伊竣说。
当然,对香港华仁书院这样的名校来说,李克勤只是知名校友“之一中的之一”。诸如特别行政区第二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前政制事务局局长林瑞麟、大地产商胡应湘、前香港证监会主席方正、歌手张智霖……不一而足。
杰出校友众多倒在其次,重要的是,这所素来与内地联系密切的学校,给了两位香港少年三观纯正的教育。这一点,渗透在他们对我叙述的少年时代点点滴滴之中。
他们记得上初中时,学校组织前往贵州铜仁一中参访。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内地相对落后的地区。相比当地的经济状况,更加让他们震撼的是当地孩子的用功。“从早上5点到半夜12点,都在学习。”王斌说,这在香港的同龄人当中几乎是闻所未闻的。
“我至今还和当年认识的一些贵州同学保持着联系,其中有一位现在成了游戏主播,有几千万粉丝呢!”谢伊竣说。
他们记忆最深刻的还是2008年5月2日,那是他们少年时代的“大日子”。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来到香港。那一天的香港,一片欢腾。几乎所有港人都聚集在主干道路两旁,目睹圣火传递盛况。这里面当然包括王斌、谢伊竣,还有他们的老师、同学、家人。“那一天‘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洋溢在每个人的心中”,王斌说,时隔14年,他们回忆起来,仍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感动与激昂。
我完全能够感受到他们当年的情感。因为,那一天我也在香港。那天,在我面前手持五星红旗向奥运圣火欢呼的香港小朋友里面,也许就有他们俩呢。
两年之后,王斌、谢伊竣初中毕业,分别前往美国、澳大利亚读书。奥运火炬在香港点燃的那一幕,成为定格在他们脑中关于香港的少年记忆。
黎高旺(右)与父亲黎金明,和他们研制的风力发电机。
等“风”来
“那段时间,我和爸爸经常吵架。”黎高旺自我解嘲地说。
那段时间,指的是2008年之后的几年。
黎高旺打开PPT跟我解释,传统的大型风力发电机固然壮观、美丽,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且不说它们可能伤害鸟类,并且产生噪音。更重要的是,因为需要高风速驱动,传统风力发电机组只适合地球20%的地表使用。而根据他和父亲的设计方案,风能经过导引后二次利用,可以将发电的启动风速降低到0.5米/秒。在5米/秒风速环境下将风电效率提升2-3倍至44%;在8米/秒风速环境下将风电效率提升1.5-2倍至50%……
说实话,我这样一个文科男,这些东西我无法完全明了,也无从判断正确与否。我感兴趣的是,这父子二人一无学历背景,二无资金挹注,怎么能把心中的设想变成现实?
那段时间,在内地香港之间奔波谋生的黎高旺,每次回到香港家中,就看到父亲黎金明拿着尺子和笔,反复描绘着什么。黎高旺每次参与其中,父子俩几乎都围绕某个技术问题争执起来。
在父子二人的争论或者说争吵中,图纸画出来了,设计方案定型了。2014年,“风光发电单元”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地申请了发明专利。
即便如此,黎家父子的理想看上去仍然像一个“不可能的任务”。“绝大部分专利是走不出保险柜的。你们凭什么成为例外呢?”,我还是无法解除心中的困惑。
“2015年,香港科学园有一个创新培育计划。”黎高旺说,他和父亲带着“风光发电单元”设计方案,以及他编辑的一段视频去参加了。
“所有的参与团队里,我们是学历最低的”,这样的自嘲对他来说早已是一种习惯。
方案当然令众多专家耳目一新。黎家父子团队得以进驻科学园,并获得了资助。现在要做的就是用实验进行验证。“需要有风洞,香港城市大学有一个风洞实验室。”黎高旺和父亲一问却惊掉了下巴,用一次需要港币50万元。
大学的风洞太贵,父子俩就自己做风洞试验。从内地工厂订制一台1.2米高的工业用风扇作为风源。起初用3D打印零部件组成模型,强度不够被吹散了,又改用金属建模。“漫长的反复仿真和校验的工作做了1年多。”黎高旺说。
2018年6月初,第一台样机终于“横空出世”,竖立在香港流浮山上。
黎高旺之所以对这个时间点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机器刚刚架起来三个月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山竹”台风。实践证明,机器不但在台风到来前的微风中可以发电,而且在“12级+”的强台风中毫发无损。
我不确定黎高旺是否知道内地有一个词汇叫“土法炼钢”。但听了他说的这一段,我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四个字。
2020年,黎高旺带着项目进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除了考察生产厂家和市场,为发电机量产做准备以外,黎高旺在前海还有一个身份:前海融创孵化器创业导师。
我以为,这个身份对黎高旺再合适不过。他的项目未必是最好的,但他的经历无疑是最励志的。
中国“节”
“不好意思,办公室比较乱。”王斌把我带进他和谢伊竣在前海的工作室。
确实,桌面上堆着各种茶叶,以及包装盒的样品。我注意到了他们公司的名称“贰拾肆节”——如假包换的国风国潮。
恍惚间,我以为自己来的不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而是走进了一间茶叶铺。
然而,这确实是两位27岁、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读书归来的香港青年的工作室。基于他们的留学背景,采访之前特意准备了诸多国际化的问题,看来是用不上了。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王斌递给我的公司宣传册上写着。进驻前海不过半年时间,两位香港年轻人显然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内地的语言体系。
这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做成一个文化IP。二十四个节气,可以对应二十四种工艺品、二十四种时令糕点、二十四种特色农产品……以此类推,无远弗届。
王斌和谢伊竣设计的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礼品。
最近两人正在研究的是对应节气的茶。好在自己也是个好茶之人,在这场对话中还是可以接住话的。
“立秋,暑去凉来,但酷热余威仍在,容易让人心神不宁,这个时候适宜喝贡眉,生津止渴,舒缓心情。”王斌分析起了茶道,“白露节气,容易产生‘秋燥’,喝茶性温和的老白茶正是时候;到了寒露,天气转冷,宜喝润脾养胃的正山小种……”
幸好,目前只确定了6个节气的对应茶种,还有18个节气的应时茶叶正在“配对”之中,否则,我无法确定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将谈话持续多久。
只是有一点好奇,两个在香港长大的青年,在国外读书七八年,为何最终却选择这样的“中国风”作为创业的路径?
“其实,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国外的生活经历。”谢伊竣这样说。在国外读书这些年,节日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体验。
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各国同学不分国籍、肤色,热热闹闹。中国节日呢?“你们不会邀请外国同学过中国节日吗?”我困惑道。
当然会。不过,外国人对中国节日的理解,终究是概念化的。说来说去,大多数老外也只知道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只知道中国人过年会大吃一顿。说到底,大多数西方人只是对Oreintal(东方)文化元素表现出好奇,但它究竟是什么,愿意深入了解的并不多。
“我们想到了中国除了春节、中秋、重阳这些节日,还有二十四节气,这里面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但是我们发现很难让外国人理解这些。”谢伊竣说,毕业回到香港之后,他和王斌说起这些,一拍即合,于是两人合伙创业,并在2022年初进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生机之“海”
结束采访回到报社,一路上继续和两组采访对象交流。黎高旺说他很快要去江门等城市,拜访港青朋友并考察市场。王斌、谢伊竣除了接到香港贸发局的“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礼盒订单以外,还准备为去年拜访过的云南哈尼族山村量身设计一套特色文创农产品礼盒,助力他们的乡村振兴计划。
一问才知,这两组人之间并不认识。是不是为他们介绍一下?后来想到黎高旺作为前海创业导师,总是有机会为王斌、谢伊竣这样的后来者讲课的吧?就不用我操心了。
拿起手机看日期才发现,采访这天正逢一个节气:芒种。我于是请教了一个问题:芒种适合喝什么茶?
稍后,王斌回答说:喝绿茶吧。芒种前后,天气湿热,绿茶偏凉,可抗湿气。
回到报社,打开电脑,泡上一杯龙井,整理采访记录。耳边不禁响起一句话:深圳前海,生机勃勃。
▌本文为晶报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线索征集
好的故事需要有人去挖掘,好的风景需要有人去发现。@故事发现者,如果有感动到你的故事、你闻所未闻的故事,让你对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有所思考的故事;如果有能让你感受到深圳文脉跳动的景象,让你大开眼界的创意空间,欢迎联系晶报提供“元故事”“观文脉”选题和线索。
根据选题和线索的价值,晶报将为故事发现者提供100-1000元不等的报料费。
填写报料线索或故事简介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 | 李岷
记者 | 马骥远
制图 | 勾特
编辑 | 叶辉 李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