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做些什么豆瓣(我们这一天豆瓣)

如何评价NBC美剧《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

我们得做些什么豆瓣(我们这一天豆瓣)

第一集很完美,像电影,加上开头男主裸着时展露的好身材,那屁股像两瓣刚摘下来的水蜜桃,格外吸引人。s1展现了这部剧的大格局。目前家庭喜剧类,大家都爱的是《摩登家庭》、《无耻之徒》、《透明家庭》。之前亚马逊家的的《透明家庭》格局摆的最大,神剧,但trans题材,话题性高,剧情冲突多起伏,s2简直让观众哭瞎。This Is Us比他们的格局都大,它很像哲学,比《摩登家庭》要高一级,阐述矛盾的角度深一级。它不是鸡汤,它展现的是“选择”,什么的选择得到什么样的收获。这剧地基打的好,父母在孩子童年的影响,伴随孩子的一生。然后主调是孩子从这个影响中挣脱,掌握自己的生活。“三胞胎”,同样的父母,却长成完全不同的性格,深深烙着父母的痕迹。两兄弟争夺父爱,女儿被贤惠漂亮的母亲赋予了极大的压力,无论是“兄弟反目”,还是“女儿肥胖”,或多或少父母的影响。但这个剧不是来数落父母的责任,也不是教育孩子,这个剧格局大的地方在于人从“父母的烙印”里挣脱出来。人,只有自己独立了,才能真正感受到家人的温暖,跟家人的关系是“断”与“近”,一定是距离,但又有联系。

切一个点——Randall的选择。被领养的Randall,智商爆表,在小学就脱颖而出,得自己专门考试做错题来隐藏自己的高智商,他不想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出类拔萃的孩子,受到卓越的教育,成长为出类拔萃的成年人。当他找到生父后,胸怀很大了做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大格局。Randall对待生父,可以有N种选择,可以演苦情戏,飙泪撒狗血,哭诉被抛弃的感受;可以对父亲的癌症不管不顾,当做报应;可他选择了一个对生父最温柔的选择,把他带回家,帮他预约最好的医生,让他享受孙女儿的喜欢,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自己要消化掉对父亲的埋怨,自我委屈。她埋怨养母,不告诉他事实,瞒着他关于生父的信息。倘若要再年轻两岁,我就该骂Randall白眼狼了,“出生就把你扔了,从未管过你的生父你当宝贝;可含辛茹苦比亲儿子更疼你的养母,你却心生埋怨”,道德压制,认为Randall没有资格埋怨养母,是我格局小,把“领养”跟“亲生”界限划得太清了。Randall已经拿养母当做亲妈了,养母也视他如己出,儿子有资格怪养母,养母也惭愧对儿子。这是格局,是境界,剧情才这样流水般的自然。Randall在平安夜劝解打算跳楼的合伙人时,吐露心声。父母与孩子,无论互相伤害有多深,如果一方能独立,从那种“伤害”中挣扎出来,就会自然的原谅另外一方,无论当时受到的“伤害”多深,这是本能。只有自己一团糟的时候,需要借口,需要发泄,一切都能责备,父母自然是最佳选择。《无耻之徒》也是如此,Fiona被Frank拆穿即将成为自己老公的人又沉迷毒品了,低谷中的时候,Frank是坨屎,不要来家里,拿棍砸,直接拖出去;可当事业有提升,境遇有改观,自己慢慢踏实下来时,自然而然的就把手伸向邀请跳舞的贱人Frank了。孩子是可以恨父母的,因为永远不可能理解父母。可孩子长大了,变成成年人了,也经历事故,知道甘来辛苦,懂得婚姻不易,知道人生艰难,慢慢对待父母曾经的失职,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可以继续恨,继续埋怨,但不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选择一定是原谅,倒不一定是为了对方,而是对自己。Randall的同事要跳楼,因为连孩子都恨自己了,太无助了。可Randall讲了心里话,你是不能死的,未来孩子一定会原谅你的,就算不原谅你,那是你应得的报应,你没资格怪孩子;但你得给孩子提供原谅你的机会,你不能一死百了,你得苟活,你得等你的孩子长大,你得希望你的孩子成长的健康,能掌握自己的生活,不逃避,然后当她原谅你的时候,你能出现,让她解脱,让她能有“原谅父母”的机会。《无耻之徒》s7,Monica死了,Fiona再也没有原谅她的机会了,所以Fiona对着母亲的尸体揍了两拳,这是她最难过的地方了。我可以恨你,但你不能说死就死了,你得等我恨够了,或者等我原谅你了,你才能死,否则你会让我难过一辈子。那些给孩子造过孽的父母,是没有资格选择一死百了来寻求解脱的,这会让孩子伤得更深,即便当时孩子一心期盼你早点死。你也要苟活着,给孩子一个机会,如果孩子选择“原谅”,她值得拥有这样的机会。她不选择原谅,你也别委屈,活该。这是Randall的心声,这是大格局。这剧的方方面面都是基于大格局的,出现问题,从大格局的角度去修复,这种选择,很启迪人。属于一边哭一边笑的剧,最好自己一个人看,我上个月休年假在家看完的,前一刻还在哈哈大笑,后一刻就眼睛红了一圈,我妈以为我得了神经病。这剧的角色,一代比一代温和,当小孙女告诉Randall“爷爷是gay你都没看出来吗”的时候,太可爱了。这是今年我最爱的新剧,尤其是男主那水灵灵地两瓣屁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