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是否表达着诗人刘长卿的人生道路?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字文房,宣城汉人,唐代诗人。后来迁居洛阳,河间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宗官至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年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陷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很有才华,擅长五言诗,自称“五言长城”。他的运气不佳,在科举揭榜前夕爆发“安史之乱”,但凭其才华仍然做了官。可是他有一些文人恃才傲物的脾气,所以他的官运并不亨通,先后两次因为他的性格得罪上司被贬,这首五言绝句,就是刘长卿被贬途中,奔走他乡时所作。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注:
暮色苍茫中,我走在漫长的山路上,遥遥看到前面有一户鄙陋的茅舍,伫立在寒风中。
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借宿人家的卧榻之上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狗的叫声,可能是借宿这家的主人,从风雪中归来吧?
从写作角度上来品读,前句诗是从眼见之实着墨,后一句是从耳闻之声下笔的。
诗的首联“日暮苍山远”,虽然没有具体写人物和人的情思,但是在暮色来临之前的漫长山路上,一个孤寂、劳顿的旅人正疲乏地行走着,不难想象旅人急于投宿的迫切心情,也暗示出他此时的境遇非常窘迫。
颔联“天寒白屋贫”,应该是作者从遥遥的山路上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天寒二字更增添了对这户人家的贫困寒苍的境况渲染。就像首联的“日暮”二字增添了山路的遥远漫长及旅人的孤寂气氛渲染一样。
劲联和尾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没有描写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之间的事,而是写就寝之后,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中,忽然听到狗叫和人归的场面,犬吠、归人和风雪都是通过耳朵听出来的,不难想象这其中肯定还有叩门声和柴扉的开启、关闭的声响,虽然借宿之人没有眼见,但从这一片嘈杂声中足以勾画出风雪归人的画面。
诗人在首、颔联和劲、尾联之间的跳跃描写,从目睹到耳闻,使整篇诗文格外精炼,在前后文承接上也更加紧凑,这是诗人经过仔细斟酌、精细剪裁所成。
就本题来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不仅仅写诗人行路的艰难,这里隐含着写出诗人当时的境遇非常惨淡窘迫,也写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寥落和寒苍,也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途中所作,首、晗二联写太阳要落山了,而自己的目的地还是那么遥远,有隐喻自己被奸佞陷害到走投无路的境地。而这时,他似乎又看到一线希望和光明,那就是接纳他的白屋、犬吠和夜归人,这些仿佛都是他的希望。可见诗人是心向劳动人民的,从他们身上能够得到一些安慰。
李白的日暮苍山诗?
1.李白的《日暮苍山兰舟小》。
原文:日暮苍山兰舟小,本无落霞缀清泉。去年叶落缘分定,死水微漾人却亡。
赏析:该诗首尾八字连读,隐含“日本去死,小泉定亡”之意。恰恰与非典期间流行的“非典最早出处”堪称相似(《三国志》操遭吴袭时,幸典韦护卫,操脱险大哭“非典,吾命休矣!”)。遍览《李白诗全集》和《全唐诗》,无此语。仅仅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有句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较为接近。我想这是今人假托中华诗歌以至唐代诗歌的顶级巨星李白之名义而要表达一种民族的愤慨与爱国之情罢了。
作者: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诗: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李白的诗句里有:
1.苍山容偃蹇,白日惜颓侵。
出自唐代李白的《留别王司马嵩》
2.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出自唐代李白的《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