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什么时候(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起止年代?

1.郑和下西洋起于1405年6月止于1430年

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下西洋的时间分别为:1405年6月、1407年10月13日、1409年10月、1413年11月、1417年6月、1421年3月3日、1430年。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

郑和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过东非、红海,共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2.起是明朝1405年6月1曰(永乐三年五月五日,端阳节)。

止是1426年(宣德元年)。

郑和(1371年?一1433年?),一涚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称“三宝太监”),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运、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广大的范围内,发展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意义?

1.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他七次下西洋的壮举,给大明王朝的历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作为一个太监,他本来也应该像皇宫里众多的太监一样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认真伺候皇帝的饮食起居,但是他却完成了中国历朝历代太监从未完成过的一项任务:率领船队远航。在永乐大帝的一再大力支持下,郑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为什么永乐一而再再而三地派遣郑和远航至遥远的国度?对于这个问题,众多的历史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郑和下西洋什么时候(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杀在靖难之役中失踪的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当年听取大臣的意见开始削藩,由于步伐太快并且当时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不够,于是被燕王朱棣造反取而代之,朱允也下落不明。燕王朱棣怕他卷土重来与他争夺江山,于是就派出郑和下西洋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同时与明朝周边各个国家建立起友好关系,进行贸易和往来。他们认为,后两个目的其实都是幌子,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寻回朱允炆,防止他联合周边各国共同进攻大明夺回皇位。永乐派郑和与其他各国建立起友谊关系,笼络各个国家的君主,郑和给与每个他所到达过的国家大量明朝的珠宝便是明证。并且当时郑和所率领的船队还将中国的物品如茶叶等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各国,如果没有特定的目的是说不过去的。

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明成祖朱棣的侄儿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次要目的有四个,其一为推行和平外交政策来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为大明朝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其二为对倭寇起到震慑作用以维护国家安全。其三为发展海外贸易,将中华的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国。最后的目的在于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这种观点比较全面的综合考虑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时代背景,因而其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

也有学者在综合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更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永乐派郑和下西洋更为主要的目的在于威慑中亚的帖木儿帝国,让中国的逊尼派穆斯林和中亚的逊尼派穆斯林起来反对信奉什叶派教义的帖木儿使其后院起火。如果这种观点属实的话,那么永乐大帝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帖木儿扬言要让中国皈依伊斯兰教的梦想在这种富有政治意义的远航下彻底破灭,帖木儿本人也因急火攻心而命丧黄泉。

无论基于何种目的,也不论藏有何种动机,郑和下西洋都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航行,他使中国的航海事业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迎来了一个春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